開眼eWeekly ﹥Content

《我不是潘金蓮》出事就在眼前


《我不是潘金蓮》直指當前中國政府與社會民意的脫節,也傳達某些政策與人民需求的落差,中國人習慣用和諧二字來圓滑事情,可以是小事就沒有大事、能沒事就不要有小事,上位者無心體察與改變,下層民眾只能透過不斷上訪告官來表達心跡,因此有人年年準時上京報到,儼然也成了另一種人大代表。

坦白來講,《我不是潘金蓮》(I Am Not Madame Bovary)並非入圍本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當中最深刻的一部、卻是最讓人有感的一部;它不是最凝聚焦點的一部、卻是最寫意的一部;它也不成最有王者氣勢的一部、卻是最貼近常民的一部;多講一點的話,它不是最貼近台灣人感受的一部、卻是最得全場觀眾緣的一部。

一忍再忍。

中國人習慣用和諧二字來圓滑事情,可以是小事就沒有大事、能沒事就不要有小事,號稱為人民服務的政府在歷經那麼多年的腐化以後,根深蒂固的汙穢和遲緩早就舉世皆知,這個政權習慣肉麻當有趣,只要不危及眼前利益,底下人的權益可以慢慢處理,誰也沒想到不就是一個村姑的離婚官司竟也搞到震懾北京,每年人民代表大會舉行的時間,就是光明縣雞飛狗跳的時刻。

當忍耐已無法維繫呼吸,發出聲音才是唯一出路。

這些個官多麼希望李雪蓮從此不再上京告狀,偏偏無法使出任何殺手鐗,畢竟十年前與十年後的社會脈動大大不同了,當年人民只能傻傻排隊告官,還不曉得排到最後能不能多說一個字,如今只消手指動幾下、發條微博就能成為全國頭條,這風險犯不起,好在她純樸得很,沒在使用手機APP,因此,防堵李雪蓮離開縣城便成整個縣在人代會期間最重要的任務。


尤其是今年。

李雪蓮竟然說不再告狀的今年。

這像狼來了的故事,連續十年都在此時上京告狀的李雪蓮突然不告了,沒有原因,真要說,竟只是因為聽了牛的話,這理由讓縣法院王院長、鄭縣長甚至馬市長都難以接受,牛講的話能當真嗎?這擺明罵人,李雪蓮絕對沒有那麼簡單,現在說不告只是想來個調虎離山,等官員一走,她肯定往北京跑,為此,縣警局派出四人小隊嚴加看管,堪稱總統級的待遇,卻搞得李雪蓮怨氣又起,她本來想真不告了,這下被逼得再上梁山,不告不行!

即便和為貴,官員對人民的工作卻顯得異常粗魯,王院長喊說不要自殘,到頭來官員們老拿雪蓮來自殘,傷害的正是自己,說不想讓一粒芝麻變成西瓜,最後還是自個兒撿了芝麻就忘掉西瓜。


這起初就不是多麼糾結的故事,不過,卻有著最深沈的哀傷。

十年了,雪蓮告狀告了十年,十年前的院長縣長市長莫名其妙就被她告掉了烏紗帽,這十年來多少官員被她拉下馬又無法處理她的冤屈,十年後的官員決心終止這樁燎原慘案,沒想到還一再讓悲劇重演,悲哀的是那政權體系下的官僚結構如此牢不可破,也悲哀雪蓮走不出來的傷痛還得一再遭受凌遲。


她在想,當初為的不只是一口氣,而是一條命,怎麼就沒人懂她呢?

可在冰冷的法律之前,哪裡懂過人心?

其實縣法院當年的判令並無失當,客觀條件及證據都顯示李雪蓮敗訴,這是無庸置疑的,只是前因與後事的變化讓人無法預期,一旦事情超出了預期,失望就容易無限擴大,馮小剛導演透過《我不是潘金蓮》直指當前中國政府與社會民意的脫節,也傳達某些政策與人民需求的落差,可若上位者無心體察與改變,下層民眾只能透過不斷上訪告官來表達心跡,因此有人年年準時上京報到,儼然也成了另一種人大代表。

馬市長跟鄭縣長最後講的那段話語重心長,說是導演的心念,倒不如說是人民心中的嘆息,時代確實在改變,只是某些為官之道仍裹足不前。

當然,這部電影更透露社會百態的奇形怪狀,我們習以為常的婚姻與兩性關係,早就跟印象中的不一樣了,不管城鄉、無論男女,對婚姻自主權的維護與盼望遠遠超出政策轉變的脈動,中國二胎政策如今已解禁,留在那個時代底下的遺憾可望逐漸化解,但有些故事始終都會烙印在那裡,無法揮別。


世事難料啊。

電影放映結束後,小剛導演與女主角范冰冰來到現場與大家分享感受,而我驚喜的卻是李晨范偉在片中的客串演出;大概是對這類題材的個人偏好,我喜歡電影想呈現與探討的議題,還喜歡影像背後的情感拓印,馮小剛導演獨有的黑色幽默在電影間無處不是,更是我心目中的最佳觀眾票選獎影片。

我不是潘金蓮》確實在拍攝手法上的呈現頗有新意,更挑戰了觀眾觀影的接受度,畫面是圓是方不那麼重要,重點是大家仍會隨著鏡頭焦點的轉移而移動自己的視線乃至身體,更厲害的是想法也跟著轉動,那才是吸引人的關鍵,劇情若沒足夠張力,哪來的竇娥冤與小白菜?

就算是白娘子,官說喝茶就得喝茶,是不?(笑)

作者:幕後黑手 【黑手黨】

相關文章


本期焦點-【v.580】 201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