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逐夢大道》血淚交織感動人心的奮鬥之路


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傳記電影《逐夢大道》,其劇情節奏掌握順暢,雖然是傳記式電影卻一點都不枯燥,衝突事件影像與配樂的結合張力十足,尤其一波一波的情緒鋪陳讓最後一次成功遊行的史實片段更加共鳴感人,透過電影能體會到他們為人權平等理念奮鬥的精神。

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傳記電影《逐夢大道》講述美國非裔人權運動家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1965年在阿拉巴馬州塞爾瑪發起的「塞爾瑪-蒙哥馬利(Selma to Montgomery )」遊行,最終他在阿拉巴馬州的首府發表了”How Long,Not Long”演說結束這場示威,詹森總統(Lyndon Baines Johnson)同意通過馬丁的法案,破除美國境內所有形式的黑人投票權限制。電影透過Selma to Montgomery Marches的過程,讓觀眾更了解當初民權運動的情況,並認識到真實的馬丁路德金。



劇情基本上皆和史實相符,只有少數細節稍作更動,並將故事張力集中在「血腥星期天(Bloody Sunday)」事件後的第二波遊行。電影並沒有將馬丁路德神格化,相反地,在許多劇情中都極力呈現他和一般人一樣的地方,他同樣需要宗教的支持,同樣容易感到沮喪動搖,同樣需要朋友夥伴的鼓舞,甚至是需要受自己過去演講聽眾的醍醐罐頂。



身為一個民權運動領導人,馬丁路德肩負著人民最純粹深刻的期待,他必須要不斷激勵群眾,維持士氣,凝聚理念,同時也要代表他們與政治家斡旋。與詹森總統的交涉過程中,可以看見運動家與政治家的不同,如同詹森總統的台詞所說:「你是運動家,我是政治家,你只有一件事情要處理,我有一百零一件。」看過《House of Cards:紙牌屋》的觀眾肯定對這句話特別有感觸,白宮的運作生態使的總統決策時總是以交易思維為出發點思考「大局」,有時候推動或是不推動某一項法案都是一種政治籌碼的運用,當「血腥星期天」後續事件發生前,對詹森來說協助馬丁路德推動法案並不是最重要的事,因此兩人的談判總是陷入僵局。



逐夢大道》對於民權運動組織之間的「政治」也有所著墨,很真實地反應了實際上的情形,民間組織的行動並不只是一般民眾在電視上看到的喊口號而已,更多是檯面下的組織協調、資源整合、理念不合。劇中由馬丁路德領導的SCLC(南方基督教領袖大會)至塞爾瑪組織活動時,與當地原先爭取投票權的「學調會」發生理念衝突,直到越來越多白人暴力壓迫事件發生後,兩方才組織起來一同進行「塞爾瑪-蒙哥馬利」遊行。馬丁路德在拘留所中聽聞曾經抹黑過自己的對手人權運動家前來交涉時,更是不免憤怒難耐,誠實反應了一般人會有的情緒表現。



FBI的胡佛局長刻意曝光馬丁路德召妓的錄音帶,以迫使馬丁與妻子衝突升高的對手戲相當精采,雖然片段不長,但兩人細膩內斂的情感演出讓人揪心萬分,深刻感受到他們家庭受到民權運動的長期壓力下的衝擊,馬丁承受的壓力讓他向外尋求刺激,妻子犧牲自我而容忍,這些寫實面相都是一般在了解歷史事件時較難窺見的部份。



「血腥星期天」發生在第一次「塞爾瑪-蒙哥馬利」遊行,阿拉巴馬州州長下令攻擊驅散遊行者,州警狂暴地持棍棒痛打手無寸鐵的民眾,橋另一端的白人群眾叫囂著,黑人備受壓迫的痛苦處境在埃德蒙佩特斯大橋(E.Pettus Bridge)上血淋淋地赤裸呈現。這個畫面透過電視向全國播送,更多黑人與自由派的白人加入了第二波遊行,然而馬丁卻在遊行到埃德蒙佩特斯大橋後下跪祈禱並折回,他思考著的是如何不讓自己的群眾再受到暴力對待,這些想法對於群情激憤的運動參與者當下都無法直觀諒解,觀眾則透過這幕更加了解馬丁一直以來身為領袖的兩難處境,究竟該順著民氣向前衝?還是為了保全每一個個人的安全向暴力當局妥協?



逐夢大道》劇情節奏掌握順暢,雖然是傳記式電影卻一點都不枯燥,衝突事件影像與配樂的結合張力十足,尤其一波一波的情緒鋪陳讓最後一次成功遊行的史實片段更加共鳴感人,雖然不曾身處那個「普世」價值並非真的普世皆有的年代,仍能透過電影體會到他們為人權平等理念奮鬥的精神,非常推薦進戲院感受這震撼人心的力量。

作者:黑咖啡 【黑咖啡聊美劇】

相關文章


本期焦點-【v.539】 2016/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