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贖罪俱樂部》:狀況排除
導演則採用廣告常用的手法,場景明顯切割成一張張的風景或人物的圖片,幾乎僅靠長鏡頭的拉近或拉遠,形成這部電影的攝影風格,於是故事的張力就在張張分鏡之中,透過調度,演員的表演,細節便彰顯出來。初始讓人以為是家族生活的吉光片羽,在外力一一進入後,對於分崩離析的惴惴不安,再度被挖掘出來的黑暗,皆一觸即發,令人坐立難安。
直搗宗教黑暗面,大膽挑動教會禁忌,但本電影的故事焦點並非事件本身,而在於後話。擔心維持的良好形象被破壞,憂慮平靜舒適的生活被攪亂,所以需要狀況排除,強硬不由分說的姿態,不過傷害已經造成,再多的動作只顯示出人性霸道的一面,就像賽狗比賽當下那般非到手不可的飛天氣勢。這是《贖罪俱樂部》。
誰料到濫觴的祥和,竟為暴風雨前的寧靜,當新加入的神父吸引來自己所造成的罪孽,攪亂一池春水之際,觀影者的我們才知曉所以為幸福和諧的家庭生活,不過將過往的暗潮洶湧重重掩蓋壓抑在居住於這幢小屋內,所有人的心中。因為這顆從內部製造,被踢出去又滾回來的不定時炸彈,讓大家本已平靜的心靈,再度被炸得天翻地覆,舊傷復發。
導演則採用廣告常用的手法,場景明顯切割成一張張的風景或人物的圖片,幾乎僅靠長鏡頭的拉近或拉遠,形成這部電影的攝影風格,於是故事的張力就在張張分鏡之中,透過調度,演員的表演,細節便彰顯出來。初始讓人以為是家族生活的吉光片羽,在外力一一進入後,對於分崩離析的惴惴不安,再度被挖掘出來的黑暗,皆一觸即發,令人坐立難安。
如此這般,牽動觀影者的情緒,與劇情並進地來到高點。在贖罪之家的神父修女們各有心思,過分激動地策動了一場驅逐行動,另一方面,外來者中,可比擬為聖人及罪人的神父與受害者的互動,挑起觀影者的神經,遊走在光明與黑暗的邊界,曖昧未明。回應至整部電影的主要色調,灰濛濛的,陰霾幾乎主宰畫面,就如同劇情中宛如夢魘般的存在,揮之不去,或說黑暗蓄勢待發地在一旁,準備吞噬光明。
除此之外,對我而言,部分背光、失焦、朦朧的鏡頭,也似乎昭告著對於宗教界的道德淪喪問題,彷彿霧裡看花。開場的引言,為這部電影下了饒富興味的註腳,「天主見光好,就將光與黑暗分開」,為了維持教會自古以來神聖的好形象,竭力壓制內部醜聞,設置贖罪之家,奈何光影總是相隨,受害者的沉痛控訴,教會的極力否認,當事者的不回應,都讓真相難以鉅細靡遺地還原。到最後,為了斬草除根,決定關閉贖罪之家,但是否真有那麼容易?
但是不單單只有天主如此,身為凡人的我們並無二致。這個故事從宗教事件,下探神父及修女面對肅清及威脅的態度,再推及至人類全體,好像當我們所熱愛或所需要維護的事物,一旦出現狀況時,就會極力去阻擋、湮滅,避免慾望被消除。看起來無可厚非地正確,只是涉及至其他生命的權利時,是否就一定沒有錯誤呢?放眼古今中外的獨裁政權,資本主義的侵略,藝人形象......等等。
其實個人覺得故事如果停留在修女安慰著身心皆受到重創的神父,及背負著罪人緩步獨行的背影這兩個場景,會留下更多的弦外之音,不過收尾的一幕,卻能讓適才觀影將感到曖昧的情緒延續,帶點確信的遐想之餘,平添更多的異議,且帶點巧勁地直指人性潛藏的惡趣味,並稍微改變了前言的調性,提取出霸道的自我中心。
相關文章
- 《贖罪俱樂部》罪人?聖人?不寒而慄的暗黑集中營 (2015/12/30)
- 《贖罪俱樂部》光明與黑暗 (2015/12/28)
- 《贖罪俱樂部》比贖罪卷更荒唐的贖罪過程 (2015/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