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從告白到所羅門的偽證,看日本電影對校園霸凌話題的關注


共同的特色就是電影都是改編自暢銷小說,電影導演藉由小說家無限奔馳的奇幻異想,透過各具特色的影像風格,拍出了一部部令人一新耳目,也發人省思的日本校園電影。



2015金馬奇幻影展,在《東瀛狂想》單元,推出了包括2006金馬影展焦點導演山下敦弘(YAMASHITA Nobuhiro)最新力作《極道好聲音》(La La La at Rock Bottom)、偶像岡田將生、廣末涼子苦練鋼管魅力演出的《人生最後那幾件事》(Lingering Spirits)、當紅《小海女》能年玲奈領銜主演、改編暢銷漫畫的《海月姬》(Princess Jellyfish)、囊括日本四座影后等多項大獎的《0.5mm》(0.5mm)與匈牙利宅女變身狐仙的超奇幻大作《狐仙麗莎煞煞煞》(Liza, the Fox-Fairy)。

以及其中最令人矚目的第六部電影作品,由《第八日的蟬》日本奧斯卡獎得主名導成島出執導,改編自日本知名推理小說名家宮部美幸,耗時15年構思、連載9年的的同名小說電影《所羅門的偽證》電影分成上下兩部《所羅門的偽證前篇:事件》和《所羅門的偽證後篇:裁判》,於4月2日與4月17日接力在台上映。



《所羅門的偽證》前後篇,故事從從一件發生在1990年耶誕夜的校園學生命案事件說起,是自殺還是他殺的命案的懸疑氛圍,與校園裡外橫跨校方、家庭與媒體眾所紛云的傳言耳語,讓飽受紛擾的學生,決定自行召開校園法庭,進行一場不具法律效應,卻有助釐清紛擾的審判。

電影藉由一場發生在校園,游移於他殺或自殺的國中生命案懸案,勾引出一連串日本當代校園霸凌、師生相處、家庭教育、媒體噬血等重要命題的思考,也藉由學子清晰思路與推理辨證,為進入社會因著各自利益,不惜扭曲是非對錯的大人,在民主、法律與溝通的教育,上了結結實實的一課。


近年環繞著校園霸凌為核心,所衍生而出,牽連家庭親子、校園師生與社會媒體錯綜複雜的日本奇幻電影,大家並不陌生。

共同的特色就是電影都是改編自暢銷小說,電影導演藉由小說家無限奔馳的奇幻異想,透過各具特色的影像風格,拍出了一部部令人一新耳目,也發人省思的日本校園電影。

2015 金馬奇幻影展《所羅門的偽證前篇 +後篇》(Solomon's Perjury I & II) 電影中文預告



從2010年改編自湊佳苗小說,中島哲也(Tetsuya Nakashima)執導的電影《告白》(Confession),到2013年改編自日本天才作家朝井涼,由吉田大八執導的《聽說桐島退社了》(The Kirishima Thing),從去年改編自深町秋生創作的日本同名暢銷小說《無盡的渴望》,的中島哲也最新電影作品《渴望》 (The World of Kanako),再到今年這部《所羅門的偽證前篇:事件 +後篇:裁判 》的電影,日本電影界著墨在這親子都關心的校園霸凌與親子教育議題上,也有了更豐富而多變的內涵。




2010年10月在台上映的《告白》(Confession),以影壇上鮮少出現的《水平式的空間跳躍》敘事方式,結合了出身廣告圈的導演中島哲也(Tetsuya Nakashima)特有魔幻詭譎瑰麗炫目的影像風格,透過故事中多位人物在同一時間不同空間中的各自告白,緩緩引出一段令人驚異的,探討校園師生與親子之間,環環相扣罪與罰因果循環的報復之旅。

但隱藏在那些惑人耳目底下的,《告白》這部電影的主要命題,卻是赤裸裸地直指一個問題:「生命,究竟是珍貴的? 還是微不足道的?」

導演中島哲也(Tetsuya Nakashima),在片中透過一連串看似各自獨立,卻又相互糾結在一起的事件,從《少年殺人》、《戀母情結》、《婚姻與個人事業發展》、《溺愛》到《師生互動》、《校園霸凌》,去探討生命的存在,究竟是珍貴無比,還是微不足道的?

小說作者湊佳苗利用《罪與罰》的反推理手法,來心理分析新世代教育和校園犯罪,寫出了一種全新的校園犯罪故事。

電影則拍出了校內校外不同人物各自陳述的觀點,藉由受害者親人、嫌疑犯學生A 與B、嫌犯的家人,及女同學等不同觀點與角度的告白,一步步抽絲剝繭,逼近了少年犯罪背後的動機,也逐一觸及了《師生與親子之間的關係如何有效溝通》、《校園犯罪的法律面和道德面懲罰該如何拿捏》、《如何與疑似有問題的學生相處來預防犯罪》、《如何落實個別化人格教育》、《青少年犯罪的法律規章是否該檢討》等等存在於日本現今社會真實發生的親子與學校教育問題,

在觀影的過程中,持續影響與左右著觀眾,最後看完這部電影結局時,對於電影裡的老師報復與兇手犯案動機的同情指數與立場態度,可能也會讓觀眾有截然不同的立場與結論。

2010年《告白》中文版電影預告








曾在2013年金馬奇幻影展登場的電影《聽說桐島退社了》(桐島、部活??????),改編自朝井涼2010年2月震驚文壇,由集英社出版的同名小說處女作, 由2007年才從廣告圈轉戰影壇,處女作一鳴驚人,入選坎城影展國際影評人週,《野薔薇理髮院》的導演吉田大八執導。

故事描繪著日本一群高中生,在夏日午後的校園裡,因為集體崇拜的指標人物桐島突如其來退出了排球社,轉身失去影蹤音訊,當集體信仰中心價值飄散,當心目中的英雄消逝疏離,校園中追隨者與對抗者,都不由自主地各自崩解的心情故事。

不同於《告白》的華麗炫目,《聽說桐島退社了》走的是如夢如詩小清新的影像風格,從對白到影像,洋溢校園文藝風的氣質,但電影主題卻不是歌頌青春的歡愉,而是一種從校園學生之間的混戰,窺視出未來這些學子進入社會現實的人生縮影。

聽說桐島退社了》有著更多關於校園學子青春黯淡心思的寫照,卻又不像白先勇年代那樣的黑暗煎熬,也不同於中島哲也導演在《告白》直白的殘酷冷冽無比的赤裸青春,敘事方式跟《告白》近似,都是採用片中不同主配角人物輪番上陣的心情表白,但在電影光影投射出的,卻是一種年輕世代彼此缺乏溝通理解的的淡淡疏離感。

在《聽說桐島退社了》的校園教育,不管是存在於同學之間的友情描繪,或是男女曖昧到刻意炫耀的愛情,同儕間校園集體崇拜或對抗的情緒,都瀰漫著一種網路世代特有的人際疏離感,也顯現了21世紀的校園莘莘學子眼中,青春如風不同的人生擔憂與苦澀。

聽說桐島退社了中文預告



一如片中來去如風的主角桐島一樣,既是眾人追逐崇拜的偶像,卻又是那樣的不可捉摸,大家心中都有對他的投射,不管是光明或黑暗,都盪漾中一種網路世代的疏離縹緲。

電影著墨多在同儕之間的集體崇拜,換一個角度也顯現了在青春期男女心中,遠遠超出師長與雙親,那股不可逆的同儕力量!

浮噪的青春,心靈的身心安頓的精神象徵與人生導引,在電影中以不同的形像,映現在不同的同學心中,或許是課業學習、或許是社團活動的技能、或許是愛情的渴望,那塊屬於青春學子內心深處,尚未企及的理想人生面貌,又或是成長歲月中圓滿拼圖,始終欠缺的那一塊,所以桐島在電影裡從頭到尾,自然都不會出現,因為不完美,才完美了人性追求的欲念。

《桐島》象徵著人們心中追逐的《功成名就》的渴望,留給了觀眾,校園教育應該是一種放下世俗標準,回歸內在的自我省思。這也拋出了日本校園教育的新論點,不惑於外在世俗的璀燦,而是內在的修心學習。



到了2014年,改編自深町秋生創作的日本同名暢銷小說《無盡的渴望》(果??????)的2014電影《渴望》 (The World of Kanako),則以校園嬌嬌女的突然失蹤,以為是校園霸凌的慘劇,電影故事卻迅速跳脫了過往的校園窠臼,跟著片中那不負責任的刑警老爸,走進了真實社會,關於婚姻家暴的拉扯,只是等在後頭,卻是讓人目瞪口呆的真相。

渴望》故事藉由一位前刑警因乖巧的愛女突然失蹤,動員一切力量,進行一次原本只是單純救人的行動,卻在搜尋眾人眼中資優生的女兒下落過程中,卻因此展開了一段前所未知的驚悚旅程,天使臉孔下的女兒,原來有著超乎他想像的黑暗面,一步步將他引進讓人毛骨聳然的駭人境地。

電影深刻描繪了現代社會中親子感情疏離,對學子在校園求學階段的負面影響,父母對子女一無所知的荒謬與現實,隨著全片劇情的高潮疊起,讓人在看得驚心動魄之餘,也反思人際疏離社會下親子之間的互動溝通問題。

2014《渴望電影預告



而不同於前幾部珠玉在前的電影《告白》、《渴望》的驚心動魄,與《聽說桐島退社了》的空緲疏離,這次在2015奇幻影展登場的《所羅門的偽證》前後篇,小說作者與導演,將時空從2014拉回1990的日本,從一個更高的立足點《溝通》,來探討一件校園命案背後的社會現象。

片中的校長、老師、班導、學生家長與媒體都有預設立場,帶著成人的有色眼光去看待人性的善惡輾轉,卻忘了回歸教育的重要學習資產 --- 《溝通》。

所羅門的偽證前篇:事件》從大雪紛飛的校園裡,發現一名國中生死亡的事件開始,逐一掀開了隱藏在校園內外的人性風暴,懸疑詭譎的信任危機即將引爆,無辜受到影響的學生決定自力救濟,用他們自己的方式查明真相,然而,真相究竟為何? 卻有如耶誕夜的大雪,深埋在人性暗黑的枯井中,等待這一群學生去抽絲剝繭…。

而延續了《前篇:事件》的諸多疑點,到了預定2015年4月17日在台上映《所羅門的偽證後篇:裁判》,故事進入了校園學子高潮疊起峰迴路轉的查案過程,全由學生組成的校園法庭,除了判決不具真實世界法律實質約束力外,其他法庭成員組合與辯論方式,完全依循正規法律條例進行攻防,誰說謊誰真心,經過一次次交叉比對,令人驚愕的結局逐漸浮現,真相讓人大出意外,驚訝之餘,也給人更多的省思空間。

從 《告白》到《聽說桐島退社了》,從《渴望》到《所羅門的偽證》前後篇,改編自暢銷小說日本電影,不約而同的以校園學子的失蹤或死亡開端,不管是有心還是無意的眾口爍金,片中種種可能是故佈疑陣,也可能是欲擒故縱的安排,不管電影的影像風格,是否大量運用了人物慢動作凝結、定格、場景倒轉、剪接等方式,或是偏蒼白詭譎與懸疑,在這些電影一開端,都充滿了一種難以言喻的迷離視覺的朦朧感,一如教育中親子與師生千絲萬縷的迷霧交錯。

面對《告白》丟出隱藏在校園霸凌中那個直白的問題: 「生命,究竟是珍貴的? 還是微不足道的? 」,《所羅門的偽證》前後篇,用《溝通》來回應解謎唯一的途徑。

《所羅門的偽證》前後篇,不僅觸及了當代台日社會都熟悉的校園霸凌、家暴,欲蓋彌章想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教育界管理階層心態,與浮誇不實的新聞媒體等議題,更進一步提出由學生在現行民主法治的框架下,為成天高喊愛的教育,卻常常是非不分的大人,實實在在地上了一堂不暴力、不浮誇、不懼惡勢力,重溝通的法庭教育課。

在2015金馬奇幻影展中,觀賞這部電影時,觀眾如果看看日本,想想台灣,體會到小說作者與導演用心《溝通》的真摯心意,理解好的教育,才是改變一個國家社會家庭,乃至世代進步的唯一藏寶盒,而人與人真心的《溝通》,才是打開藏寶盒的唯一鑰匙,那就是化腐朽為奇幻的第一步!

作者:SJKen

本期焦點-【v.493】 2015/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