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怎麼「PLAY」,策展人的私房片單
面對琳瑯滿目的片單,該怎麼選?開眼e週報特別邀請策展人塗翔文,為大家選出十部私房片單,可別錯過任何一部!
第14屆台北電影節即將登場,飽收大師經典名作、蘊含年輕力道的豐富片單,就像是影迷們的暑期大補帖。今年,有三部作品在開賣三小時內搶購一空,多場映後座談場次也炙手可熱,面對琳瑯滿目的片單,該怎麼選?開眼e週報特別邀請策展人塗翔文,為大家選出十部私房片單,可別錯過任何一部!
以下就是塗策展人的私房片單與推薦。
《假面》(Persona,1966)/英格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
這是我個人最愛的柏格曼作品,從兩個女人的緊張關係,兩張相似的臉,最後在形式上後設地挑戰「扮演」的虛實、銀幕光影的真假,也是柏格曼最玄妙難解的一部神作。
《雙城悲歌》(Hanaan,2011)/魯斯蘭朴(Ruslan Pak)
在國際青年導演競賽單元中,我最擔心這部片被觀眾忽略。在烏茲別克長大的韓裔導演,透過寫實而殘酷的移民故事,展現媲美金基德電影的爆發力,令人心碎的結尾,至今在我腦海中低迴不已。
《PLAY》(2011)/魯本奧斯倫(Ruben Östlund)
這是近年所有瑞典新片中,我個人最鍾愛的一部。形式單純素樸,卻有精準的場面調度功力,更犀利地反映當代瑞典社會得嚴峻面對的種族與階級議題。其實他的其它兩部長片和一部短片也同樣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賽巴怎麼了?》(Sebbe,2010)/巴巴克納加菲(Babak Najafi)
在家庭和學校同樣受挫的男孩賽巴,他的人生該何去何從?除了殘忍直陳慘綠少年的無奈,隨著敘事漸漸轉向他的母親,甚至挖掘出了更多難以解開的千愁萬緒。力道十足的青少年電影,真的閃耀出肯洛區作品般的神采。
《粉紅天空下》(About the Pink Sky,2011)/小林啟一
幾個再簡單不過的學生主角,在同一個社區裡的幾個固定場景,影片從撿到一個皮夾開始,慢慢拉開複雜難解的情感關係與人性兩難。這是在極限的成本與形式裡,所能完成的影片最佳樣貌,是日本獨立製片的年度超級驚喜。
《無以名狀的憂愁》(Stateless Things,2011)/金敬穆
年僅二十六歲的金敬穆,以這部片拍出驚為天人的結構與命題,令我想起阿比查邦與蔡明亮等多位當代大師的風采,兩段割裂的敘事,最後竟如神諭命定般的交纏,但這竟然只是他的第三部長片!
《冬春的日子》(1993)/王小帥
王小帥首部長片,被視為中國導演「第六代」的代表作,他以簡鍊、俐落、極度內斂的電影語言,講述著一段平凡而令人感同身受的愛情故事。多年之後,終於有機會在台灣親見本片,絕對是難得中的難得。
《命運潛規則》(Silent Voice,2010)/蕾雅佛奈兒(Léa Fehner)
法國女導演的第一部作品,透過四個想去探監、卻各有盤算的主角,牽動著觀眾跟著進入觀察浮生百態。影片節奏明快,漸漸鋪陳出最後進入監獄後的高潮與緊張,看得出新銳導演的功力與潛力。
《山城裡的麵包香》(Stories that Only Exist When Remembered,2011)/茱莉亞穆拉琪(Júlia Murat)
南美山區,只剩下幾個老人比鄰而居的小鎮,生命像是停滯在某種無法言喻的魔法時刻,卻又有像世外桃源般的迷人美好。帶著詩意的寫實風格,讓我們轉個彎看世界。
《幸福的黃手帕》:數位修復版(The Yellow Handkerchief,1977)/山田洋次
山田洋次是我最崇敬的通俗劇大師,這部故事「芭樂」到不行的電影,就是有讓人感同身受、真摯動容的本事。即使你都知道了情節的發展和結局,還是會忍不住掉下眼淚,這就是永恆的經典。
作者:Ea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