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客攻陷好萊塢
在看英語系的電影時,一般觀眾或許比較不會去注意哪個演員來自哪個英語國家,加上跨國合作是很稀鬆平常的事情,你是否有留意過,哪位演員是隸屬澳洲幫?
當然,一部片名叫做《澳大利亞》的澳美合資電影,導演巴茲魯曼、男主角休傑克曼、女主角妮可基嫚通通都是道地的澳洲人是不足為奇,號稱澳洲種馬的羅素克羅是澳洲人也算是常識,不過希斯萊傑、梅爾吉勃遜、保羅霍根(大部份比較知道他叫【鱷魚先生】)、艾瑞克巴納、蓋皮爾斯、雨果威弗英(大部份比較知道他叫【史密斯】或【精靈王】)這些人通通是澳洲仔,你知道嗎?凱特布蘭琪、茱蒂戴維絲、娜歐蜜華茲則是澳洲土產美女,你知道嗎?P.J霍根、彼得威爾、喬治米勒都是來自澳洲的導演,彼得傑克森則來自紐西蘭。這些名符其實的澳客,都已經溶解在美國這個文化大鎔爐當中,有些連口音都溶解不見了,趁著《澳大利亞》推出之際,再把他們從爐裡打撈出來亮個相。
受到澳洲新浪潮影響的重要人物
澳洲新浪潮,可以說是所謂的澳洲電影文藝復興,發生在七○、八○年代,幕前幕後的澳洲電影傑出人才讓澳洲的電影得以復甦甚至揚名海外,在這項運動當中,受影響知名的人物有: 梅爾吉勃遜的身份比較複雜,他有澳洲的血統,卻是在美國出生,出生後又搬到澳洲,然後再到美國發展。
比較早開始看電影的影迷可能許多都是從澳洲的經典系列《衝鋒飛車隊》開始認識他的,到了美國之後的好片更是列不完,從商業愛情片到史詩動作片通通包辦,儼然成為最吸金的澳洲明星之一。
另一位現在已經不是那麼知名的新浪潮重要演員代表人物,保羅霍根,就不像梅爾那麼飛黃騰達,一直到2001年,他都還得靠《鱷魚先生》討生活,推出第三集,可惜已經風華不再,當年曾是被看好的新起之秀,沒有把握住良機,就只留下了《鱷魚先生》的回憶。
導演方面,彼得威爾和梅爾一樣,抓到機會就一飛衝天的澳洲人,到美國發展後,一部《春風化雨》就讓人刮目相看,他的電影沒幾部,但佳作的比例相當高,《怒海爭鋒》、《楚門的世界》是他最近的兩部片子,下一部還要等到2011年,是個重質不重量的好導演兼編劇。
因為《衝鋒飛車隊》打開知名度的導演喬治米勒,片子沒比彼得威爾多,品質則是一樣優,到美國之後的《紫屋魔戀》是中上,下一部《羅倫佐的油》便大受好評,但再接下來又幾乎沒有片子了,1998導了一部澳洲片《我不笨,我有話要說》,2006有美澳合資的《快樂腳》,如此而已,可以說是個…觀眾想看也看不到的好導演。
新起之秀
首先就從前陣子英年早逝而引起喧然大波的新版小丑希斯萊傑起個頭吧,命運真的是很妙的,希斯萊傑本來要演出《澳大利亞》,卻為了《黑暗騎士》而放棄,若他當初選擇了《澳大利亞》,或許就不會離開我們,或許《黑暗騎士》就不會那麼精采,現在說這些都是枉然,但對這顆巨星的隕落,光是提到就會讓影迷悲從中來。
其實早期校園電影《對面的惡女看過來》中他就已經有很重的戲份,他的外型算得上是討好,很容易淪為偶像級的演員,他反而不希望這樣子,後來接演的角色都很有挑戰性與深度,如《決戰時刻》、《擁抱豔陽天》、《斷背山》等等,是個真正為了演戲而演戲的演員。
蓋皮爾斯和艾瑞克巴納也都是演技派的年輕演員,蓋皮爾斯因為《鐵面特警隊》和羅素克羅一起出名的,雖然沒有羅素克羅這麼紅,後來還是有機會演出了神級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藍的《記憶拼圖》,年底即將上映的《天方夜談》,他也是僅次於亞當山德勒的第二男主角。艾瑞克巴納則是《綠巨人浩克》挑了大樑,在《特洛伊:木馬屠城》和《慕尼黑》也都十分搶眼。
在美國闖天下的優秀澳洲電影人,雖然還不到族繁不及備載的程度,但顯然一篇文章也是載不完的。從這些成功的人物身上,不難看出美國是如何吸引人才的一個地方,也難怪他們的電影工業是如此屹立不搖,然而,這些在美國有自己一片天的澳洲幫,有時不忘本地回去拍部澳洲片,比如三巨頭都在名單上的《澳大利亞》,就像靠《斷背山》闖進奧斯卡的李安,回頭來拍《色,戒》一樣,總是會讓祖國的影迷們感到十分窩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