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看過這部,別說你懂「功夫」!
頂著功夫名號中西合壁的《功夫之王》,甫上檔就在全美週末票房三天賣出二千一百萬美元的佳績,緊接著好吃懶做的《功夫熊貓》,買氣也炒的熱鬧,讓人不禁想問,功夫片的時代是否已經來臨?功夫片一拍再拍,經典橋段與招式拆解再生,九大功夫片,沒看過就枉為影迷~
1965年邵氏電影率先公佈「彩色武俠新攻勢」的來臨,將真實的場景、動作與「真刀真槍」的場面帶進大銀幕,開啟了武俠片類型的新高峰,緊接著張徹導演的陽剛武打、胡金銓導演的禪意刻畫與楚原導演的唯美古龍後,劉家良導演的硬橋硬馬功夫片,將功夫扎實而充滿力量的美感表達無遺。
這些被列為經典的功夫片,除了原創性十足與迷人的動作表現,還包含了友情、義氣與無私奉獻的精神,影響了許多電影工作者,華人電影能風行世界的,不脫功夫片一種類型,成龍也曾說過功夫片能夠流行,最主要的原因正是它容易看懂,靠著肢體動作就能表達無遺,而不需太多言語。
◎《精武門》(1972):
堪稱功夫之王的李小龍,作品超過三十部,《精武門》是他最著名的一部,也是他生涯裡的代表作,電影講述李小龍扮演的陳真為師傅報仇雪恥的故事,他精確而俐落的動作、正義凜然,與武術家的風範,加上札實而不華麗的雙截棍,看到他結實的在敵手肚子上K下的拳頭,即使過了三十多年仍一樣震撼。
◎《龍爭虎鬥》(1973):《精武門》是李小龍的代表作,但在隔年推出的《龍爭虎鬥》中,則是更加向上推進,相較於前作修理污辱華人為東亞病夫的日本人,這次李小龍則與美國導演Robert Clouse合作,向西方展示了他獨特的拳術,並且將齊眉棍、菲律賓短棍與雙截棍,三種兵器運用的出神入化,著實讓西方國家開了眼界,片中一場於鏡子前對打的場面,將攝影與動作結合的天衣無縫,成為許多電影仿傚的對象。
◎《蛇形刁手》(1978):成龍首度擔綱主演的電影,講述少年巢呆無意間解救蛇形派武林高手白長天,並習得武功,並擊敗鷹派掌門上官逸雲。成龍在片中展現出他的武打才華,並且為招牌動作「蛇形拳」打響名號,片中許多精心設計的訓練過程,讓影片增加許多看頭與劇情。
◎《醉拳》(1978):成龍同年推出的作品,講述年輕的黃飛鴻習得蘇乞門絕學醉八仙,而後打敗惡霸之子的故事,在情節中加入了與日本人串通買兇等橋段,成龍將醉拳中似醉非醒柔軟又精練的動作表現的完美,其後再無人能勝出,也成為李小龍逝世後的最佳接班人。
◎《警察故事》(1985):自《蛇形刁手》與《醉拳》後,打出名號的成龍在羅維旗下主演了不少武打片,之後走向獨立製導,塑造出親和力十足的小人物主角。《警察故事》中成龍自任導演並主演,還擔任攝影,突破古老功夫片的束縛,並在故事中加入喜感,不用替身講求親身上場演出許多要求精準配合的危險動作,展示出他對功夫的熱情,並獲得第五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之後出了一系列共四集。
◎《少林三十六房》(1978):本片是劉家班的少林武打經典作,由劉家良執導,劉家輝主演,七十年代著名邵氏功夫明星汪禹、羅烈、劉家榮、徐少強、于洋及袁小田等都有參與演出,堪稱邵氏功夫明星大全,劉家良堅持李小龍提倡的真實搏擊概念,加上傳統國術的扎實身段,表現出相當鮮明的華南武術色彩,許多往後的功夫片都帶有些許片中武術動作與對打模式的影子。故事講述家人被清兵壓迫殺害的少年劉裕德,在遊走江湖後回到少林,以獨門武力創立少林第三十六房,少林其實只有三十五房,每一門都有獨特的訓練方式,因此可謂是集少林武功之大全,而劉裕德就是後來的三德和尚-洪熙官的帥父。(劉家輝近期還在昆汀塔倫提諾的《追殺比爾》中飾演白眉)
◎《少林寺》(1982):李連杰的處女作也是成名作,故事講述少林寺十二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影片中有國仇家恨,穿插了歷史與虛構的內容及兒女情長,十一歲就獲得中國武術全能冠軍的李連杰,在影片中表現出札實的腿功與下盤功夫,受過正規武術訓練,讓他的動作速度快又帶著瀟灑的氣質,使他一炮而紅,也讓少林寺成為熱門話題,一時之間大家都想上少林學功夫。
◎《黃飛鴻》(1991):李連杰在這部影片中碰上慧眼識英雄的徐克,獨排眾議讓俊秀身材矮小的李連杰飾演黃飛鴻,沒想到將正義感、十足憂國憂民的黃師父演繹的精彩,黃飛鴻成為賣座戲碼一拍再拍,李連杰本身拍了四集,此後再拍的黃飛鴻造型與神態都脫不了李連杰的樣子,他在片中使出的佛山無影腳,雖然有鋼絲與特效加持,略為勝之不武,但續集一卡車加帥氣無影腳,讓本片列為功夫片經典。
◎《笑太極》《殺破狼》《導火線》:早李連杰一屆獲得中國大陸全國武術少林拳冠軍的甄子丹,雖然不似李連杰與成龍演出過經典賣座角色,而擁有經典功夫片,但他在多部影片中都有經典功夫場面值得一看。《笑太極》中使出"綿裏針"的太極拳,虎虎生威讓人驚豔,被譽為香港最後一部經典民初功夫喜劇。《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中飾清朝提督與李連杰有兩場精彩的對決,而在《黃飛鴻之鐵猴子》中則展現了快腿與歷史上“黃師傅”真正擅長的南派洪拳。近期的《殺破狼》與《導火線》,甄子丹則突破功夫武打的形態,以結合各種技巧的自由搏擊,風格化的實戰對擂,拳拳到肉,劇情節奏、影像風格與動作設計融為一體,隨機多樣有看頭。
對於功夫迷而言,李小龍最為影迷津津樂道,他除了讓華人功夫電影揚名海外,自創的招式"截拳道",才是最大特點,李小龍初學的是以柔克剛的太極拳,之後追求敏捷與快速反應而學習了詠春拳,最後綜合兩者自創出"截拳道",成為第一代功夫明星代表人物。第二代功夫明星則是成龍,戲班武行出身的他,特點則是輕重緩急錯落有致的動作。第三代則是李連杰,出身全國武術冠軍的他,扎實的拳腳功夫,讓功夫武打結合了舒展自如與硬橋硬馬的美感。接下來功夫之路會走向那裡?第四代功夫明星又在那裡?這是個不確定的答案,有人說:「功夫片已死」,套上好萊塢與小金人罩子的功夫片,只有了皮毛裝裝樣子,與許多華而不實的場景,討好了西方人眼中的異國情感。
即將上映的《功夫之王》掛了清一派華人面孔演員,西方主角,幕後從導演到監製無一不是西方人,究竟會帶來什麼樣的功夫?說實在的沒多少人在意,但人人都想看成龍與李連杰兩大好手對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