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痴必備大銀幕特集
做為一個影痴,能享受在戲院大銀幕觀看的好作品,是絕對不能不看的….
影展的好處除了能一窺各影展得獎作品與各國新銳導演最新作品外,做為一個影迷,不能錯過的當然是觀賞經典佳作在大銀幕播放的機會,這次金馬影展精選了楊德昌、胡金銓與李翰祥三位大師的作品,做為影痴的你是絕對不能錯過的。
1. 李翰祥
出生於1926年3月7日的李翰祥,40年代就讀於北平國立藝術學校,專修油畫,在上海實驗劇學校專修戲劇、舞台表演與電影,1948赴香港在大中華、長城、大觀等影業公司,從事演員、大首具畫家、服裝管理、編劇、助理導演等工作。1945年進入邵氏兄弟電影公司,後來又到台灣自創國聯電影公司,最後因為政治敏感問題被禁止來台至到1996年,港台片商又不請他拍片,他因而沈寂了13年,最後在拍攝《火燒阿房宮》的現場過世。
多才多藝底子札實的李翰祥作品相當多,也拿過許多大獎,為當時的電影開創出許多類型和片型,回顧李翰祥的作品也可看到許多現在熟悉的身影,像是孫越、李麗華、楊群等,他的作品對小市民的文化與性格總是表現精確,黃梅調通俗易懂,不管是風月片、古裝傳奇片、或是社會寫實片,即時多變的風格讓他的影片顯有些混亂,但趣味十足的對話與生動鮮明的人物,精細舖陳的細節,讓市井小民看了總忍不住會心一笑,他也曾拍出高規格與氣派精細的清宮片,讓人讚賞。這次金馬影展精選了他八部作品,其中的《幾度夕陽紅》長篇大片是相當值得一看的好片,故事穿梭了二十年的苦戀,由抗戰到六十年代的台北,可說是國泰時期的代表作,也是瓊瑤改編電影作品中最精彩的。
2. 胡金銓
出生於1931年的胡金銓從小就是聽武俠故事長大的,也因此武俠世界印象深刻。 1949年到了香港人生地不熟的他因人介紹而進入長城電影公司,會畫畫的他在當時好些電影的演職員名單內,都可以找到胡金銓曾任道具、繪圖與設計等的資料。 到了五十年代進入人生的轉捩點,由李翰祥介紹進入邵氏當演員及編劇。1965年執導首部作品《大地兒女》,次年《大醉俠》展現出他獨特的電影美學,開啟了當時新派武俠片潮流。 《大醉俠》之後,胡金銓離開邵氏,到台灣加盟聯邦公司,並為該公司建成專拍古裝武俠片的場景,1967年的代表作《龍門客棧》更破了當時的票房紀錄,武俠、功夫、武打類型的電影成為台灣電影的主流之一。
胡金銓融入了京劇文化與文人的儒俠風範, 兵法棋陣的運用等,讓他的武俠片並不是只有精彩的武打,使用彈簧床和吊鋼絲的特技,還有快速的剪接技巧都讓胡金銓的武打動作,變得獨樹一格的俐落與新穎。看慣了好萊塢特效與武俠片的各種氣功波動畫面,還有《臥虎藏龍》等片裡的刀光劍影飛簷走壁,但很少有人能想像胡金銓對於武俠與功夫電影的影響,片中如國畫般開展的長鏡頭,與竹林比劍等頗具哲思意境的武打,鑼鼓點的精彩襯托都承襲了胡金銓的特色和技巧。這次影展共播放胡金銓六部作品,不論是《山中傳奇》、《大輪迴》、《天下第一》、《忠烈圖》、《喜怒哀樂》或《迎春閣之風波》都值得在大銀幕上好好享受,其中《山中傳奇》還遠赴韓國拍攝,《忠烈圖》大量運用棋盤佈陣的創意為武打身段與運鏡更添風味,除了除了徐楓、白鷹等班底,片中還能看到洪金寶、元彪、元華這些後來的武打明星的年輕模樣。
3. 楊德昌
於2007年6月29日病逝的台灣導演楊德昌,共有9部作品,以特殊的敘事風格與理性的思維,刻劃了現代都市的親情與男女關係,堪稱為「台灣新電影」的先驅。在楊德昌的電影裡不時可看到大段的長鏡頭書寫著市井小民的生活,或是一隻點亮燈泡的手,或是在異常冷靜的鏡頭內清晰記載的生活面貌,多數台灣人都得以經歷過楊德昌的電影,和他電影中所書寫的年代。
他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紀述了50年代陽光燦爛下的殘酷,即使是鮮明光亮的場景也帶著寒意,把成長痛苦的記憶投射到影片中,也紀錄下那個時代的社會樣貌,幫派、殖民地留下的影響、海峽兩岸的緊張、美國文化的侵入、成年人的陰謀;到了《海灘的一天》則讓張艾嘉與胡茵夢發現自我為愛情出走;《青梅竹馬》曾錯置了鄉村與城市的對話,細密的舖陳了這則現代青年茫然的愛情故事;《恐怖份子》則反映出80年代台灣發展的緊張氛圍,超現實結局在夢與非夢間,留下恐懼的殘影;到了《麻將》則從捷運弊案出發,流難台北街頭的法國落難少女與張震、唐從聖、柯以綸等反映出現代家庭的崩毀;在《獨立時代》裡從嚎啕大哭的琪琪反應出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與表面強悍內心脆弱的都會女性。這次金馬影展放映一系列楊導的作品,不容錯過的當然是閉幕片的《一一》,這部榮獲2000年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的作品,當初因幾多因素而決定不上映,此後只有少數機會能在大銀幕上看到這部作品,劇情描寫台北一家人的感情起落與生死,探討了不同階段所面臨的危機與困惑,藉由平凡無奇的都市生活,反諷人情冷暖與生老病死。除了《一一》楊導早期的幾部作品的《恐怖份子》、《麻將》與《青梅竹馬》也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