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療癒的光芒:專訪《拔一條河》導演楊力州


《拔一條河》團隊與甲仙鄉民融為一體的「真」與「熱」,讓人深感佩服,比方要拍一個場景,突然,攝影助理不見了,找了半天,原來他跑去跟小朋友三對三打籃球了……

四年前,一場八八風災,奪去南台灣數百條性命,對這片土地,是衝擊、震撼,更是難以抹滅的遺憾。這樁註定要被文學、影像等載體以各種形式補捉的事件,幾年下來激發出不少沉痛、控訴的聲語,所幸,卻也不乏光輝、良善的一面。

曾以《奇蹟的夏天》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楊力州導演,最新作品《拔一條河》就是一部激勵人心,從資源缺乏的高雄甲仙,投射出來的一束療癒之光。

「原本7-11請我去拍一部三到五分鐘的微電影,是關於店員或店長的故事。我翻到一個甲仙店長的故事——當時,公司裡的人很反對,從商業角度來看,甲仙從高鐵開車,峰迴路轉,要一個半小時,不符成本效益,叫我考慮清楚。但紀錄片拍久了,自有敏銳的直覺,當時我就知道,這不是三五分鐘可以承載的故事……發展成長片,是那時便已確立的決心。」
楊導表示,拍那支微電影案子時,便利商店和幾家店連在一起,前庭三、四張桌子,坐了好多熱心熱情的住戶,芋仔冰店的老闆又打電話call朋友來……聊到最後,共有二十幾個人。

「等短片拍完,要留下來繼續拍長片,這群人不禁對我們產生好奇,因為一開始他們以為我們是記者……」
就這樣,楊導的團隊,慢慢以一股熱度,滲透了甲仙形形色色的人們,包括多位新住民媽媽,以及一群在拔河繩上奮力搏鬥的小學生。

耗時一年多的拍攝,《拔一條河》確捕捉到這群學童、教練,揮汗負傷,歷盡艱苦,不單為鄉民爭取榮耀,也為挺直體魄,帶領大家走出八八風災的陰霾。
有趣的是,這為期一年多的歲月篇幅中,倒也對比學長、學弟間的差別——缺乏奧援的學長比學弟還苦,但什麼資源都沒有,反能激起一股跳脫的精神。大銀幕上,我們看著鏡頭在這些童稚的臉龐上從容游移,全然的真情流露,格外動人……「我的題材不出老人或小孩,其實讓小孩忘記鏡頭存在的方法非常簡單,就是讓陌生感消除掉,所以我大膽讓他們玩攝影機——雖然這是大忌,攝影師非常害怕——但是當陌生感和好奇感同時被阻絕或滿足的時候,他就對鏡頭完全沒有戒心了。」

此外,《拔一條河》團隊與甲仙鄉民融為一體的「真」與「熱」,也讓人深感佩服,比方要拍一個場景,突然,攝影助理不見了,找了半天,原來他跑去跟小朋友三對三打籃球了,「如果是劇情片,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但身為紀錄片工作者,你要努力的不單是如何讓被攝者卸下心防,如何融入他們的環境,與他們交心,體會他們的體會……於影片背後的意義更是重大。」

其中,新住民媽媽們披上嫁紗、踏上車斗的那個動人情境,楊力州導演更親自上陣當司機,「認識她們那麼久,那是媽媽們笑容最長、最久、最滿的一天,當下我多麼希望她們是今年才嫁來台灣,不必經歷那十幾年的漠視、誤解。」
當然,紀錄片工作者,都少會碰上錯失珍貴閃瞬的扼腕,楊導表示,如果被攝者即興冒出一句有趣的話,當下沒捕捉到,他不會要求對方再說一次,而是抄下問題。等到數月後,情境一到,在被攝者沒有心防的情況下,再問一遍,來製造與那微妙閃瞬「重逢」的機會。

拔一條河》拍了一萬五千顆鏡頭,剪成104分鐘,割捨許多畫面,也讓影片充滿節奏,楊導笑言:「調光師調得很辛苦。」他認為八八風災事件,觸發了一個深而廣的社會意識,探討的面向也絕非三言兩語可交代,對他來說,《拔一條河》是一部屬於「後八八時期」的電影,它聚焦的並非那沉痛記憶,而是一群小鎮庶民如何從各式憐憫的、窺奇的、不明就裡的世人目光中,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作者:保溫冰

本期焦點-【v.411】 2013/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