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奧斯卡最愛電影音樂:得獎原聲帶總復習



大家都知道「奧斯卡金像獎」又要來了,第七十九屆才剛公佈提名名單,在這場年度影壇盛事、影迷全民運動中,身為電影音樂迷的你可不能置身事外,每年在頒獎典禮中的重頭好戲之一,就是獲提名歌曲的現場演出,你是不是也為這些動聽的音樂傾倒?其實電影音樂最符合「提名就是肯定」之說,總之,不管是否獲獎都有好好聆賞的價值。


打開奧斯卡電影音樂獎項名單,就像打開好萊塢電影音樂史,可以看出歷年來主流風格的演變,而且和流行樂壇大異其趣。好萊塢電影由於受到百老匯音樂劇的影響深遠,早期的許多獲獎電影歌曲多半出自音樂劇,或者由百老匯詞曲寫手操刀,一直到六零年代,電影主題曲風格大都還是很保守,僅管搖滾樂的時代已揭開革命序幕,但和得獎名單還是扯不上什麼關係,此時電影歌的主流是像《第凡內早餐》的那首「月河」(Moon River)的成人抒情風格,詞意是否深刻?旋律是否動聽?就是奧斯卡判斷一首電影主題曲的標準,這個標準一直維持至今日不變。


七零年代芭芭拉史翠珊征服奧斯卡評審的耳朵,《往日情懷》同名主題曲「The Way We Were」與《星夢淚痕》的「Evergreen」都紅極一時,除此之外還有許多首曲風類似,也同樣都是所謂西洋老歌選輯中必收的曲目。就某方面而言,奧斯卡最佳電影歌曲極少反應樂壇流行風潮,即使外面的搖滾樂再喧囂,在這個時期,它們仍未全然被電影音樂世界所接受。換個角度來看,獲獎的最佳電影歌曲也很少是一時的流行,此時多首歌曲至今都還是眾人耳熟能詳的經典,也常被收錄在所謂的西洋老歌合輯中。


不過,奧斯卡搞小圈圈的電影音樂世界,隨著八零年代電子樂的進駐而逐漸放寬疆界,世界變了,變得必須與各種文化融合,結果如何誰也不知道,但應該會變得更有趣。流行音樂大舉入侵,反映在《閃舞》中的「What a Feeling」這首歌裡,而情歌也不再是白人紳士的專利,萊諾李奇的「Say You, Say Me」是這樣,史提夫汪達的「I Just Called to Say I Love You」則帶來更豐富的音樂混種可能性。


以為音樂劇舞王早已引退,讓位給了八零年代的勁歌熱舞,但是九零年代卻反其道而行,得獎名單耐人尋味的動畫當道,一片歌舞昇平。首先是迪士尼的黃金歌曲年,將音樂劇的優良傳統交給動畫來傳承,從1989年的《小美人魚》、1991年的《美女與野獸》、1992年的《阿拉丁》、1994年的《獅子王》、1995年的《風中奇緣》無一摃龜,九零年代尾聲又以1999年的《泰山》反撲,僅剩的幾年席次,有一年還是動畫《埃及王子》,另一年則是音樂劇改編的《阿根廷別為我哭泣》,簡直是百老匯的大逆襲。


不知是否整個九零年代壞了觀眾對音樂獎項的期待,奧斯卡音樂風向在二十一世紀展開戲劇性的大轉變,2000年中國作曲家譚盾為《臥虎藏龍》寫的電影配樂獲獎,2002年則是白人饒舌歌手阿姆自傳性影片《街頭痞子》主題曲,其他像2004年的《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獲最佳歌曲獎等,都能看出奧斯卡欲一洗保守刻板印象的努力。還令人記憶猶新的2005年(第七十八屆),無論是獲配樂獎的《斷背山》,或最佳歌曲獎的《饒舌歌王》,都呈現出一股全新的氣象。


但奧斯卡並沒有因為想要求新求變,就忘記了電影音樂獎的本質。電影音樂獎不是也不能為音樂本身評斷高下,而是音樂是否能在電影中扮演稱職角色,歌詞是否會說故事?音樂是否有打動人心的力量?歌曲是否能傳達電影旨意?在最新一屆奧斯卡音樂獎項公佈之前,不妨也以這些標準,預測哪些音樂最值得嘉獎吧!


接下來的幾週,「電影原聲帶」專欄將帶大家穿梭時空聽音樂,陸續回顧歷來奧斯卡獎相關電影音樂,就從離現在最近的二十一世紀出發,展開時空倒轉的電影音樂之旅!

作者:踩住

本期焦點-【v.103】 2007/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