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絕地救援》火星生存指南


《絕地救援》如同一本火星生存指南,讓太空人馬克被獨留在火星後,靠著許多專業知識,自立生存著近三、四年時間。電影當中有許多專業術語與知識傳遞其實都淺顯易懂,並不會給觀眾太過賣弄知識。我們就像走進士林科博館的小朋友一樣,對所有問題感到好奇,想了解、也想跟著探索。

1969年7月21日,尼爾奧爾登阿姆斯壯(Neil Alden Armstrong)成為全世界首位成功踏上月球的美國太空人,他留下了舉世聞名的一句話,他說:「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從此人類打開了探索外太空的新紀元。當然,所有國家強權無不積極開發自己的太空設備,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中國國家航天局(CNSA)、歐洲太空總署(ESA)、俄羅斯聯邦聯邦航天局(RKA)等等,甚至連台灣都有自己的國家太空中心(NSPO),所有國家不外乎都為外太空世界感到好奇,接連不斷的各種太空計畫,除了為了宣示自己國家的技術水準,也是為了搶先其他國家、成為最早征服外太空的世界強權。經過多年的努力,人類得知月球並不適合人類居住,於是他們將目標移往了火星(Mars)。



許多人猜測著火星上面存在著液態水,甚至生命,如果能夠證實火星上面的生態環境,或許在不久後的未來人們是有可能能夠抵達火星居住,讓火星成為第二個地球,好應付不斷膨脹、逐漸無法負荷的人口增長問題。而剛好不久前一則新聞發布,稍微節自新聞內容如下:「美國太空總署(NASA)28日宣布重大發現,證實火星上存在液態水。在航太熱潮帶動下,中國大陸在2011年發射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後,也將目光投向火星探測計畫,科學團隊還曾在火星隕石中發現生命存在的新證據。」,人類探索火星超過半世紀,如今終於更進一步的接近這神秘的外太空一步。



不論是月球、火星,甚至於整個外太空都讓人如此著迷,哪怕就算自己不懂這個領域內的專業知識,難怪當年阿姆斯壯登陸月球會是一件震撼全世界的新聞,如同《絕地救援》最後,全世界都在轉播,全世界的觀眾都在屏息看著螢幕,看著並期待著賀密斯號是否真的能夠成功救援被獨自留在火星的太空人-馬克瓦特尼。無論成功與否,都將會是人類更能往前一步的推進力。

近年來有許多外太空電影推出,從2013年的《地心引力》、2014年的《星際效應》,再到今年《絕地救援》,每部的推出無不引起影迷的關注與期盼。



就我來說,《絕地救援》不同於《地心引力》的寂寞孤獨、有別於《星際效應》的龐大知識轟炸,《絕地救援》如同一本火星生存指南,運用著許多或許一般觀眾一時無法吸收的專業知識,讓太空人馬克瓦特尼被獨留在火星後如何生存著近三、四年時間,電影當中有許多專業術語與知識傳遞其實都淺顯易懂,並不會給觀眾太過賣弄知識,導致冗長沉悶的感覺,只是畢竟觀眾並非都是相關科系出生,所以多少還是會僅能粗略了解電影裡頭做的事情的原因與科學性,包含如何要在火星上種植馬鈴薯、如何運用器具生水、如何製作炸彈等等,我們就像走進士林科博館的小朋友一樣,對所有問題感到好奇,想了解、也想跟著探索。

絕地救援》裡頭的馬克瓦特尼不若《地心引力》中的萊恩史東博士在發生意外後那樣的慌張失措,他清理完傷口後,隨即冷靜的分析狀況、記錄剩餘的補給品存量、檢查居住艙是否有破損情形,大致整理好現況後,立即開始思索重要的問題:如何生存在火星上?

他將各種可能性在腦中想了一遍,最終擬定生存計畫,他開始種植發現到的馬鈴薯、解決飲用水問題、也開著探索車出外探索,積極且鎮定的表現令人佩服,而馬克瓦特尼也透過記錄器記錄在火星上的一切,畢竟不管是否自己能夠成功獲救,他所記錄下來的過程將可以未太空總署留下非常有意義的功用。



對於太過專業的地方我就不多加描述了,在看電影過程中也不會太過詳盡的介紹,所以我也只能稍微模糊理解這些原理。

由於馬克瓦特尼的意外事故,讓美國太空總署其實滿傷透腦筋,不管是被當成死亡或者是後來的意外存活都是,他們都被考驗著,是否該去火星救援?畢竟從地球抵達火星的時間非常漫長、意外發生的可能性也存在著,就算過去救援了,馬可瓦特尼能否撐到那時候?即使立即命令賀密斯號折返救援,會不會又發生意外,太空艙破損、糧食不足等等,導致本該可以回到地球的其餘太空人跟著殉職,這根本得不償失。有太多太多問題與不確定性影響著太空總署的判斷,當然他們的所有舉動都必須向世人透明公開,他們的一切決定也將受到世人的輿論,怎麼做,非常重要。

而我也能理解為什麼署長不願意立即向馬克的其餘組員告知馬克依然活著,因為他們還要再花幾個月才能抵達地球,火箭上的存糧等等都是計算過後的分量,而且在外太空駕駛遠比在地面上駕駛困難許多,要計算軌道、動力推進演算等等,真的必需要專心一意才能提高全員的安全性,一旦他們得知,心境上的波折與是否決定折返救援的決定多少都會受到影響,當上一個太空人並不容易,而且國家栽培的花費無法想像,所以太空總署才會猶豫,另方面也想將馬可瓦特尼救回吧。



我一直想將《絕地救援》與《地心引力》拿來做比較,因為兩部電影我都很喜歡,但風格卻截然不同,《絕》片讓我們看見冷靜求生的積極性,《地》片呈現人類獨處時的絕望與孤獨,當然是因為前者在火星上頭,後者在太空飄流不安定性遠高過於前者的緣故,《絕》片也是有著近乎整個美國太空總署的救援計畫支援,甚至後來中國航天局也跨國聯手協助,可以說,儘管孤獨生活在火星,卻不寂寞,因為馬克還可以透過機器與總署交談,但《地》片卻是不折不扣的孤獨到底,沒人能交談、連自己是否能活下來都不知道的恐懼侵蝕萊恩博士,兩者運用著不同的心態與狀況去呈現未知太空世界。積極與消極,鎮定與慌亂,相對孤獨與絕對孤寂,不同的去真實呈現遇難後的各種可能性,有著不同的感受。



就像我上面說的,我喜歡《絕地救援》不過分賣弄大量知識,不會讓人感覺精神與腦力轟炸,而能讓觀眾就這樣跟著馬克瓦特尼樂天、緊張、失落、燃起希望的情緒起伏,也可以從整部電影中,去了解整個救援計畫的狀況,當馬克瓦特尼獲救時,真的很像跟大螢幕上所有注視著螢幕的全球觀眾一樣歡呼與興奮。

絕地救援》也不會給你低迷的氣氛,而是派給你馬克瓦特尼這個天生就是個樂天的太空人,明明算是該令人繃緊神經的劇情,變成像是看了好幾本的科學書籍,上了好幾堂的太空課程一樣,但電影卻依然不失它該有的緊湊與步調。

作者:老子(OldMan) 【老子不負責任電影文】

相關文章


本期焦點-【v.519】 2015/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