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蘆葦之歌》你們是真正的英雄


極有可能會是今年讓我最為感動的國片,我認為應該也是台灣今年最好的紀錄片之一。如果你有所成就,請記得那永遠不會是只靠你一個人就能達成的(即使你白手起家),可以的話也希望您能多去理解不同生活型態的人。



極有可能會是今年讓我最為感動的國片,我認為應該也是台灣今年最好的紀錄片之一。

我並沒有看過多少部今年推出的台灣電影,但若照以往看過的國片來分析,這部《蘆葦之歌》大概會被我同時列在最優秀與最喜歡的等級。

我向來不會因為議題是正向的就給作品高評價,就我理想中的紀錄片,最好能兼具幾個要素。

首先,紀錄片所關注的議題,最好是被社會大眾所忽視,且迫切需要被認識的議題。2013年《看見台灣》就是這樣的作品,這部同樣也符合。《拔一條河》反應出來台灣各種被漠視的現象也很棒。

再來,議題的呈現明確與否,就這點而言我所看過幾部台灣的紀錄片(大多是透過公視欣賞到的)都表現的不錯,像是《餘生·共游》、《山有多高》、《路有多長》、《你現在幾K?》、《無米樂》 等等,這部也是。

其三,是否能讓受訪者不會畏懼鏡頭,因扭捏而說不出話來,我覺得《無米樂》的採訪效果就不錯,這部也是。

其四,有許多作品我看完後都會感到一股悸動,看完後會認為說這部紀錄片好有意義!它反應出來的議題非常值得被注意到。以上提到的作品都符合這點。

第五,非必要,但有達成會加分,觀眾對影片受訪者情感的連結。這些受訪者可能都是觀眾第一次認識,不見得影片介紹了這些人的辛勞、痛苦,觀眾就會與他們產生情感。《一首搖滾上月球》跟這部都是情感連結非常成功的作品,我哭到眼淚擦了十幾次(用衣服)。

第六,很多議題是讓人比較難過的,若這類作品能讓觀眾笑中有淚,淚中帶笑,另外加分,這部就是。

之七,若畫面清晰也是加分(《看見台灣》絕對是佼佼者),但這就不是必要選項了,這部的畫面也不錯。

寫了這些理由,是因為真的覺得這部影片很讚,但又不希望像個熱血青年動不動就亂喊「年度必看」,所以得為我的推薦做這些解說。

是我這個人也很主觀,喜歡的即使網路上一片負評我還是會說喜歡,不喜歡的即使當時所有看過的朋友都說好看且爛蕃茄是100%我也是說不喜歡(這裡所有的文章都是證據),在感受上我會盡可能附上分析後喜惡的原因就是了。

對了,我討厭煽情不真實的紀錄片,也討厭無病呻吟的紀錄片,這類的我也都會明顯表達厭惡,然後給予較低的感受評價。

貼心提醒:這部電影目前只談到3家藝術性質戲院上映,我猜應該不會有2輪戲院買,若要買保險的,直接衝首輪呀!



(紀錄片沒有劇情透露的問題,但建議自行觀賞電影感受心得,以下個人感受可於觀影後一起討論)

觀賞過程讓我非常有感觸的一部作品,感想很多又雜,但還是想全部紀錄下來。

日本在1895年佔領台灣,隨後於1939年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了打仗日本從他們佔領的國家(包括台灣嘍)徵召了軍人與慰安婦,但其實這些事在台灣知道的人不多。

從我的學習環境看來,我是班上極為少數會對這些事情(非升學或工作用的知識,這裡主要是指跟台灣有關的歷史)有興趣的人,但也發現我所知道的台灣歷史實在是少之又少。這是台灣的環境所造就出來的現象,我們的教育花太多時間在教世界史跟中國史,反而對台灣歷史的教學著墨甚少(至少我那個年代是如此)。

慰安婦的這個主題也不是一部紀錄片就能表達完畢的,以下紀錄我觀影時的感受,以及影片中有提到的資料。



受難範圍

影片中訪問到的受害者(電影沒有使用這個詞)阿嬤,或是被騙或是被抓走,都是非自願的被強迫當慰安婦。

受難地點包括:廣東、安達曼群島、海南島、宿霧、部落旁的山洞

無法懷孕

觀影沒多久,我就想到一個問題,慰安婦怎麼避孕?

但很快就訪問到一個阿嬤,她已經終生無法生育(子宮被拿掉),只能收養自己兄弟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

這真的很殘忍,會覺得人仍然保有所有生物與生俱來的天性「傳宗接代」,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能接受自己的基因無法延續下去,更何況這是因為被「人」用不人道的方式對待所造成的。

試著想像,如果你是男生,今天突然有人把你生殖器拿掉,他還不會受到任何懲罰,也不跟你道歉,有多少人能坦然接受或放下?這段讓人好感傷。

附註:這段也有提到兩個過往的歷史,其中一個阿嬤是「童養媳」(我奶奶也是)。另一個是,在那個年代,唸高中的就可以去教小學。

傳統的爛觀念,總愛罵女人賤

一個阿嬤說,當她被抓走之後放回來時,叔叔罵她「臭賤查某,不是我們陳家的人」。

要來說一個以前有在這部落格說過的故事,幾年奶奶過世之前,我有天跟她聊天講到,她有次去幼稚園(或學校)接我放學,但我好像先離開了,她沒接到我回家後被爺爺罵,她覺得很委屈,講著講著眼眶就泛紅了。

我當時覺得很震驚(大概是13億中國人都震驚了),原來「受委屈」能讓人到老都無法放下。

想想看影片中這個阿嬤大概是20歲被罵,現在大概80歲吧,她講起這件事情來還是那麼難過、無法釋懷,看到我都哭了。

她大概也覺得非常委屈,不斷跟叔叔解釋「她也不是自願的呀」。

當今社會人們越來越不懂的去體諒他人,犯罪事項越來越讓人感到發寒。

所以我寫心得時想寫得很細膩,分享我所有的人生經驗,試著讓觀眾去理解每個人所承受的痛苦、每個人之間不同的想法,以及這個社會不該被延續下去的陋習。

傳統社會對待女性實在太嚴苛了,往往不認為女孩是家裡的一份子,像是女孩嫁出去後不能分家產幾乎是共識,願意讓女孩分家產的反而是開明的家庭。若沒嫁出去前就死掉得幫她找個老公冥婚,多少也是沒把女孩當家人的衍生習俗。

所以阿嬤的叔叔才會罵那麼難聽的話,但現象其實這放誅世界很多國家都是如此,我希望每個閱讀過我文章的人,若您能感受到別人的痛,就千萬不要讓錯誤的觀念被延續下去。



孩子願意受訪

有個阿嬤的兒子是在賣椰子水,他出現在畫面中的第一瞬間就讓我感到很意外了。

一定有人會無法接受自己媽媽曾是慰安婦,就算能接受的或許在私底下是沒問題的,但要讓大眾知道就不見得能那麼泰然面對了。

先別太苛責我說的這種孩子,我們不是當事人,若站在他們的角度想,小時候越是容易被歧視的人就越是愛面子。他們不能釋懷可以陪他們慢慢渡過這層心裡障礙,千萬不要先指責他們不孝。

至於願意受訪的,甚至是全家人一起接受訪問的,我很替他們感到開心,他們沒有把那些傷痛又延續給下一代去承受(或說下一代能想通,沒去背負那些沒必要的外界眼光壓力)。

原諒自己,接受自己的遺憾

我想大多數人都會告訴這些阿嬤「那個不是你的錯,不要責怪自己」。

但依然是那句話,我們不是當事人,這種事絕對沒那麼容易釋懷,看看阿嬤們年紀都多大了,卻還是沒辦法釋懷。

這時社工就發揮很大的作用,這個「原諒自己」是很多人不會去想到的療程。(一般人應該就是要當事人想辦法「淡忘」)

孤單

影片有說到有的人無法懷孕,有的人離了三次婚,有的人沒有伴(好像明確知道有家庭的只有一個?),很多人都是伴隨著「孤單」在渡日。

我很高興看到有志工願意帶阿嬤們出遊,從她們家裡的照片中也有看到有穿婚紗拍照,帶她們做團康活動。

你們是真正的英雄

看到婦女救援基金會決定要召集這些阿嬤出來向日本政府討公道,要求日本道歉與賠償,然後志工又說它們到現在還沒成功爭取到日本道歉,覺得很對不起阿嬤。

這段讓我一直在想,如果是我我絕對不敢做這種事,我不敢打這種沒把握的仗,如果日本就是死不道歉要怎麼辦?如果我觸起阿嬤們難過的往事又沒辦法讓他們釋懷時要怎麼辦?這執行起來有太多難度了,會難到讓人覺得「算了,我不要去碰」。

我真的很敬佩這些決定幫助阿嬤討公道的人,覺得他們才是我心目中真正會去敬佩的英雄。

青春少女

影片中有說到阿嬤們在創作作品時,都會有顆很少女的心。

劇中沒明說,但我會覺得這也很讓人難過,因為那是阿嬤嚮往回去(事情發生之前的美好時光)卻回不去的心裡投影。

當然我會認為,最美好的狀況是能接受「現在的自己」,但那不容易,連我自己都不見得能做得到。



悲歌

很多阿嬤在唱歌時是唱日語歌,不知道是不是我太敏感,總覺得這好像也不太恰當,因為我覺得日本就是傷害他們的人。

算一算她們小時候應該都是在被強迫的狀態下學習日文,也是他們最熟悉的生活語言。

詛咒

被問起想對日本人說什麼時,有個阿嬤詛咒日本帝國後世的子民沒落。

我想沒有恨到一定程度,是不會下這麼強烈的詛咒的。

引導訪問

阿嬤們絕對很難面對鏡頭然後侃侃而談,有一段能看到是先由志工跟阿嬤聊天,然後希望阿嬤能獨自面對鏡頭講出她的想法與感受。

結果阿嬤只說了一次就覺得太難過而不願再說。除了慶幸導演有錄到這段外(無法重錄),也為阿嬤感到感傷。

心理輔導

很多阿嬤一開始不願意說自己的故事,先是參與團體活動慢慢認識朋友,後來才逐漸跟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故事,也是第一次在團體哭。(這是兩種不同等級卸下防衛心的反應,說出來,然後哭)

我能想像這個治療過程一定相當漫長,從憎恨這個世界不公不義,到後來開始感到悲傷,義工說這是一種進步,恨裡頭一定包含著很多的悲傷,用恨武裝起來後卻沒能讓情緒釋放出來(悲傷)。

完成夢想

義工們有幫每個阿嬤完成他們的夢想,有一個阿嬤夢想是當空姐,有一個想當郵差,有一個想發唱片,有一個想當警察,有一個想親手織圍巾幫馬英九圍上。

錄音那個讓我蠻有感觸的,猜想錄音室大概也是免費或用極低的價格幫阿嬤錄音的吧。航空公司那個我覺得應該也不容易達成,在送出請求到「有決定權」的主管身上的過程到實際實行,應該也需要下功夫。

觀賞影片時我常常在想,就讓阿嬤在那邊孤單老死又如何,這個社會並不會減少什麼,我們也忽視掉對很多人的照顧不是嗎?

這些人這麼努力幫一個非親非故,為了讓她們開心,付出了多少努力呀!真的很讓人感動。



懷念家人

有個阿嬤說她最感謝的人是她的阿嬤,因為小時候阿嬤對她很好,總是叫她「憨孫」。

其實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就有這樣的自覺了,不管我活到的幾歲,只要講到我逝去的親人,在心裡最深處我還是會感到惋惜、懷念與感傷的。我想到我死之前都會如此。

阿嬤也是,在如此高齡,談論到她的阿嬤時,還是會讓人難過。

每個單位都有它的好與壞

記得我有在片尾看到贊助名單有中天電視台。其實我很討厭中天新聞,但我發現假日時中天會播一些國際間的專題報導,那樣的國際視野反而在其他台不常見。

附註:我也不看三立,但三立有個節目《消失的國界》會看。

雖然日本發動戰爭是完全錯誤、不人道、殘忍、該被撻伐的行為,但他們做事情的態度、文化保存與發展等則是非常值得學習的。

發動戰爭是那些決策者的錯,利用戰爭施暴的人的錯,而不是整個現代日本人的錯。

錯的我們要抗議,想辦法與之對抗;好的我們應該學習、利用。

為什麼日本政府該道歉?

這是件很恐怖的事,這些慰安婦隨著年紀增加,一個一個死去,紀錄片拍到後來好像只剩下兩個阿嬤而已。

日本就這樣皮下去死不道歉,身為台灣人也覺得這些不甘我的事,然後這件事情就這樣被淡忘了,消失在歷史上了。

過往的戰爭與殺辱不是現代人的錯,但歷史不容如此輕易的被竄改、遺忘,我們都該去正視那些發生過的歷史,

日本政府應承認有這件事情,為這件事情做出努力與賠償,才有可能去面對這件歷史。




幫阿嬤開影像展(照片都是阿嬤拍攝的)


幫阿嬤圓夢錄音


這一段也讓我印象深刻,不見得每個人都有機會決定自己的人生,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是被迫於限定著只能過著不甚如意的人生,這位阿嬤就沒有什麼選擇。

如果你有所成就,請記得那永遠不會是只靠你一個人就能達成的(即使你白手起家),可以的話也希望您能多去理解不同生活型態的人。

您可能不知道的事

電影發行計畫

即使用最低限度的方式,電影發行還是需要許多資金,而這部電影就有在提案募資網站 flyingV 上募集資金30萬,請大家多多參與或關切:https://www.flyingv.cc/project/7355

關於上映時間

在台灣國片很難賣,別說賣座,連回收成本都難,尤其紀錄片更不容易推。

紀錄片通常沒有偶像魅力加持,不容易像虛構的故事那般可以設定各種吸引人的要素,紀錄片都是訪問或紀錄下真實人物。紀錄片關心的話題通常都很冷門,在意的人不多,或是根本沒機會被注意到。

會觀賞紀錄片的族群本來就少,很難期待會有多少人能看到這部電影。好奇在如此艱困的條件下,為何電影還是要在暑假上映,這可是好萊塢與世界各國娛樂電影狂出的時間呀!

詢問代理發行的片商此問題,加上事後查資料,與婦援會分享得知:

二戰時日本於8月15日宣佈投降,其後這天就被定為「終戰紀念日」(其實記得或知道這件事情的人並不多)。今年是70週年,也是會擴大舉辦活動的日子。

在1991年8月14日,韓國有位慰安婦受害者金學順,首度公開揭露日軍在二戰這段期間所犯下的惡行,出來證實日本當時的確存有慰安婦制度。為了紀念第一位勇敢挺身而出向世界揭發日本慰安婦制度暴行的受害人,各受害國的一些民間團體通過決議,將8月14日定為「全球慰安婦紀念日」。

之後,那些被日本強迫去當慰安婦婦女的受害國家多選定在這天建立慰安婦紀念碑、紀念館或是舉行紀念活動,所以這部影片一定要在這天上映。

附註:剛好台灣電影也都是星期五(8月14日)上映

作者:闕小豪 【Mr.闕小豪】

本期焦點-【v.512】 201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