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年少時代》在時間的長河中同行的那些……


而這次導演更有意識地將「時間」這個角色提升為最重要的配角,讓劇中演員不斷跟時間演著對手戲,能夠這樣展現「時間」這個角色,也唯有大導演方有此等功力與境界了。

雖然我貼出這篇影評時,《年少時代》大概已經在台灣下檔了,但我希望明年會因為奧斯卡得獎而又重新上映,讓更多人可以看到她。因為這是一部看完後,餘韻會慢慢在內心中發酵、思辯的精緻小品。

年少時代》獲得2014年柏林影展的最佳導演獎,並且已經在美國今年年底陸續公佈的各大小獎項中得了多項獎以及肯定,我想本片跟導演如論如何是會在影史上佔有一個篇章的,畢竟沒有人這樣拍過電影(少數紀錄片有過這樣的嘗試)。

說真的,要說影片的故事,實在不值一提,因為太過簡單了,簡單到一句話就可以說完:這是關於一個叫做梅森的小男孩的成長故事(故事已經說完了)。除了梅森,還有獨立扶養梅森的單親媽媽,奧莉維亞,以及梅森的姊姊,莎曼珊,跟梅森的爸爸,再加上幾個延伸出去的家族成員所構成的「史詩型小品」。



導演李察.林克雷特最早想要拍攝一部關於兒童的成長影片,因為成長過程是一個人一生中變化最遽的時期,很難簡單地概括,所以後來導演又突發奇想:「為何不全部拍下來呢?」於是便有了今天我們看到這部影片,本片從2002年開拍,歷經了12個年頭,於2013年拍攝完畢,用電影特殊的紀錄性去拍攝一對姐弟的成長過程,影片甚至沒有一個事先寫好的劇本,而是每年導演跟不斷變換成長的演員碰面,然後透過跟這些演員交流,跟當時的時代、社會等氛圍去提煉出一段足以代表那個年紀的生活片段,拍攝下來。

所以,影片除了是兩個孩童(從六歲跟八歲拍起)的成長史,更是這十二年間美國社會的微觀歷史。片中我們跟著主角們一起經歷了美國這十二年間的巨大變化,也看到不斷演變的社會潮流,比如從「哈利波特」到「暮光之城」,從伊拉克戰爭到美國經濟大崩盤,從Ipod到Iphone,從小布希到歐巴馬,這些屬於一個人成長背景的底景都在影片中被一一紀錄了下來,所以,他會被稱為「史詩型小品」,大概是所有小品電影裡最具有史詩格局與野心的了!對我來講,這部片才真的夠格稱為「小時代」,她具體展現了十二年,一個中國所謂的地支(或說生肖)週期的時間輪迴。

一如我朋友L說得,一開始看沒什麼感覺,因為實在都是微不足道的生活瑣碎,毫無重點可言,但越到後面,就越有一種莫名的味道出現,對我來說,就是所謂:時間的味道吧!一如我一再強調的,電影,首先是一門關於時間的藝術。而本片顯然非常精確地將時間這個元素完美展演於屏幕之上,那個我們參與的成長過程,讓你似乎與主角變成了某種「時間洪流裡的漂流同行者」般,對他們產生某種莫名的親切感,他們不再只是銀幕裡演著戲的陌生演員,而是某段生命河流裡的同行者。這種感覺很像是如果你仔細看一個陌生人的臉書、網誌,從頭開始看,連看個兩、三年的所有「叨絮」。看完後,你會突然覺得自己似乎跟這個陌生人有了一種很親切的親密感,那是只屬於作者與讀者間很私密的心靈交流層面,無論如何訴說,外人是無法領略的。



本片亦有這樣的時間親密感,我們不只是看了一部近三個小時的電影,而是活生生參與了一對小朋友的成長呀!而影片雖然進行了快三個小時的長度,但走出戲院時,卻有種莫名的「歲月如梭」的感嘆,那十二年的人生,提煉成一個故事,也就不過三個小時的光景呀!(這是一個極其有趣的觀影心理對比,一個是觀影的內在時間感,一個是影片內展演的時間長度,戲外是拍攝了十二年,戲內是凝練成三個小時,再漫長的電影長度似乎都演繹不了十二年的江河歲月,時光飛逝四個字最佳的註解莫若此吧。)

另一個我覺得有趣的切入點是,作為一個電影作者,導演無疑用他的作品在辯證人生與時間這個永恆的議題,而且辯證的犀利無比!導演家喻戶曉的前作是台灣稱為「愛在三部曲」的電影(《愛在黎明破曉時》、《愛在日落巴黎時》、《愛在午夜希臘時》),這三部曲也非常有趣,用二十年的時間,透過三部電影的方式去拍攝兩個角色(演員)三段生命時光,尤其最後一部『愛在午夜希臘時』,兩位演員早已從單純的表演者變成了共同創作者,他們跟導演討論著自己生命中的婚姻、感情與人生等體悟,編排入台詞中去,那些真實歲月精練出來的生命感悟在片中也隨之展演,觀眾也同時參與了兩個演員從初生之犢開始不斷演變的生命過程。



而這次導演更有意識地將「時間」這個角色提升為最重要的配角,讓劇中演員不斷跟時間演著對手戲,能夠這樣展現「時間」這個角色,也唯有大導演方有此等功力與境界了。

本片的結尾是個開放性的結局,雖然我個人不甚滿意(我總覺得收尾該有個更有力的展現法,現在這個收尾似乎是誰都可以寫出來的,雖然與影片一貫的調性相符,但我覺得少了個畫龍點睛的「睛」神,應該可以更好),但是,這個結局似乎是又重新回到了導演的初作「愛在黎明破曉時」那對準備展開一夜生命對談的少男少女,導演再次用畢生的作品去展現了影片之外,他未竟、但一直在思辨的生命哲學呀(重複、時間、輪迴等)。

能把生命、作品、思想融合的如此完整,讓我不得不在這裡慎重推薦這部作品。這是一個值得肅然起敬的創作者,因為他真的用生命在創作與辯證。

作者:電影工作者 Rady 【Rady to be…】

本期焦點-【v.478】 2014/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