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三部曲‧數位修復影展》關於爸爸,你懂他多少?
由李安執導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甫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等4項大獎的殊榮,回首李安的導演生涯,即是以《推手》、《囍宴》、《飲食男女》之「父親三部曲」嶄露頭角,尤其《囍宴》當年即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開啟他悠遊於中西文化、商業與藝術兼具的創作之路。
《推手》、《囍宴》、《飲食男女》被稱為導演李安的「父親三部曲」,除了三部片都由李安口中「有張五族共和的臉,不論東方人或西方人,看到他,都會想到『中國父親』。」的郎雄擔任父親的角色之外,除此之外呢?這幾部電影的一系列關於「父親」、「家庭」、「父子/女」、「代溝」、「文化衝突」,還有何共通之處?又帶出了怎樣的延伸的討論?
就算不知道所謂「父親三部曲」這樣的暱稱,相信所有觀眾在觀賞過這三部電影後,一定都會自己在心中起了連續性的感觸與思索,而並不只來自於電影中都同樣有著緊張卻也充滿感情的父子/女關係,也還在於這幾個並不相同的故事裡,都低調卻又深刻地帶到「文化」與「傳統」等在我們的社會與生活中無可忽視的題目。
「父親三部曲」的「父親」到底是指什麼呢?除了那個我們稱之為「爸爸」的人,也還包括了「父親」相關概念的一切。
父親,是我們仰望卻也敬畏的人,父親總是得體而威嚴,父親是體面的人,因此也多半是愛面子的。在家中,母親管「小事」,父親則管「大事」,他以言教、以身教,督促我們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他口中多半不說,可我們從小就知道,他期望我們跟他一樣好,接下他的棒子,哪天也是這麼端正又風光。
然而,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完成父親的心願。如果我們恰巧就不是那個能讓父親驕傲、光耀門楣的的孩子呢?親愛的父親,您是否能理解,我對您的愛一點沒減?甚至更多的是,我且將一輩子抱著這份罪疚?
親愛的父親,我無法不感覺到您的遺憾,而這已是我此生,最大且永遠無法放下的遺憾。
李安的「父親三部曲」不是從父親那邊看過來的故事,而是兒子、女兒們從他們的位置往父親這邊看過來、想像著設身為「父親」角色,的故事。電影中的張力,表面上是代溝的釐清或抗議,那些負氣、那些「您老人家根本不懂我」、那些「夾在文化夾縫間的疲憊或委屈」,其實,深究到底,不過是一些關於自圓其說的嘗試。要「圓」的,是作兒子女兒的,心底最深處的歉意:「爸爸,對不起,我應該讓您更開心的。」
文化的差異與溝通不是不可以講道理的,時代變遷的跟上或留在原地之選擇,不是不可以講道理的,就連「孝」的定義,也不是不可以講道理的。「父親三部曲」像是在老父親什麼也還沒說之前,就急忙開口要先說得更多,孩子們要說,「爸,您的心情我知道,可是我…….」。他們為自己辯白、要試圖緩頰、要說服父親…..。
「父親三部曲」的動人,不只來自於導演李安預設的父子關係的相對位置,且更是我們逕自感受到的那個加諸在作者上頭,更為深遠與龐大的「說不出口的難過」。那是一些,無法不走上自己所鍾愛、所夢想人生之路的孩子們,他們是如此渴望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也多希望那剛好真能符合父親的期望。可偏偏就不是!就算道理講通了、就算所有人都體諒了,孩子們卻不原諒自己。
因為他們是父親的孩子,他們知道父親更想要些其他的。
關於李安的「父親的三部曲」,我們幾乎要覺得,可以一輩子不斷不斷地重新看它們,每次看,就每次要流眼淚,因為我們似乎又比上次看的時候,距離父親的期望,更遠了一點。
可又或許,在某一個時間點,當我們當了父/母親,當我們完全深入了自己為人父母的角色,當我們再次重看,會終於驚覺地恍然大悟:事情也許不是我們原先想的那樣的。
親愛的孩子,你最聰明了,可是啊,跟你老爸比,你還是差了那麼一點點,你並沒猜對老爸的心事。所謂爸爸給你設定的「人生理想狀態」,並不是得要那樣我才會開心;而是,我以為如果更體面一點、更「正常」一點,你的路才會順利。可是,我已經看到了,看到你在你現在的生活裡,用你的方式,過得很開心、很自在。爸爸也好為你高興。傻孩子,你怎麼會認為老爸不懂你呢?
讓我們再看一次李安的「父親三部曲」吧,然後很注意地觀察,在郎雄飾演的父親角色眼中掠過的無奈的再更底下,其實慢慢浮現有一絲理解與欣慰。你看到了嗎?
《李安三部曲‧數位修復影展》3月1日起在「府中15-新北市紀錄片放映院」放映,邀請讀者重新回味李安導演經典作品的風采。
作者:黃以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