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日的蟬》 仇恨能融化成愛
整部片就是在這樣「相對」的情感當中不斷去辨證,直到最後小薰終於喊了出來,「我從來不願意去恨任何人。」為什麼一個從小被綁架的女孩能夠這麼寬容?


「第八日的蟬」這個概念是從蟬生物習性而來,大多數的蟬經過多年的蜇伏之後,能夠在出土後存活七天,這七天他會盡情的鳴叫、盡情的發揮生命力。而少數能夠活過七天,揮別眾親友,而獨自看到第八天風景的蟬,也就是相對孤獨、但卻比別的蟬多見識了那麼一點。電影大概就是從這樣的概念出發的。

《第八日的蟬》故事是從父親的外遇開始,外遇對象野野希和子(永作博美飾)被迫墮胎,同時,母親也懷孕了,野野希和子在強烈的好奇之下,偷偷前去探望元配的小孩,並將其帶走。從此,他身負孩子小薰(井上真央飾)的母親責任,與社會給予的「綁架犯」角色,直到小孩四歲時,因為一張「太幸福的親子照」刊登在報紙上而被補。故事是以雙線時間在處理,同時穿插綁架事件發生的當下,以及長大後女孩回溯過去的記憶辨證。

這種「假媽媽」,以及對「假媽媽」產生情感依賴的片,導致無法回歸正常生活的案例,其實許多斯德哥爾摩症候相關的片都已經談的差不多,而「假」如何換「真」,克林伊斯威特《陌生的孩子》也已經講的很清楚,那麼,《第八日的禪》如何不一樣?我想一個最重要的點就在於他並非是社會上常見的「加害者」。野野希和子在被迫墮胎之後,展現的是一種亟於身為母親的想望,他偷小孩,但不出於報仇之心,而是相反的,這個小孩溫暖了他的仇恨。所以導演設計了他抱走小嬰孩,跑到旅館後,解下衣衫,試圖以乳房餵養哭泣不休的嬰孩。整個在拍攝他陪伴小薰成長過程中,他幾乎是扮演了最好的媽媽,直至最後他知道分離已經不遠,對小孩說謊時展現的高度痛苦、不願意勉強小孩去坐他不願意做的事情等等,都可以看見她身為一個母親,對孩子「個體」的高度尊重,但最荒謬的卻是,這樣高度尊重的初始,卻是一個高度壓迫的「綁架事件」。

作者:formosun
【formosun】
本期焦點-【v.0353】 2012/07/19
其他新鮮事兒

歐尼斯鮑寧:演藝人生 (7/19)

慾望決勝點:贏家輸家 (7/19)

《畫皮》由愛編織而成的鄉野奇談 (7/19)

《熊麻吉》毛毛熊泰迪身上的奇妙反差 (7/19)

【台北電影節】《逆光飛翔》穿越黝暗,見得希望 (7/19)

《冰原歷險記4:板塊漂移》清涼消暑Fun一夏 (7/19)

《第八日的蟬》將錯就愛 (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