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壞》懂得生孩子,不一定懂得養孩子
養小孩是一門學問,教育小孩也是一門學問,愛小孩更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梁智強確實透過淺顯易懂、笑淚交織的電影做到提點的作用,但是能不能領悟箇中道理,進而產生改變,還是得看個人了。
《孩子不壞》依舊是一部很梁智強的電影。梁智強一向懂得觀眾喜歡什麼、想要什麼,他的作品總能親近普羅大眾的人生經驗,令人感同身受。此外,他亦十分擅於操弄觀眾的情緒,前一秒你可能還在哈哈大笑,下一秒卻是眼淚潰堤。梁智強從不費心去經營電影的藝術層面,也不會拐彎抹角地說故事,他的作品通常有著強烈的目的性,讓各個族群的觀眾都能一目了然他所欲傳遞的訊息。教育就是他所關注的議題之一。從《小孩不笨》(I Not Stupid,2002)及其續集,到最新作品《孩子不壞》,他反覆從不同的角度──社會、學校與家庭──探討小孩的教育問題,讓電影不僅是娛樂而已,還能達到教育的功能。
年輕教師CK(陳曉東飾)剛接手工藝學校的一個班級,班上大多是被社會所輕視或者自我放棄的學生,尤其是偉杰(李創銳飾)和建仁(洪賜健飾)這對哥倆好更是讓老師頭痛的人物。但是,個性積極、懷抱無比熱忱的CK不願看著他們繼續沉淪下去,三番兩次企圖協助兩人,甚至還因此陷入驚險的黑道追殺案中。
對於熟悉梁智強過往的作品的觀眾而言,其實不難發現片中有許多似曾相識的劇情設定和元素,諸如:賭博造成一個家庭的四分五裂;父母只專注於自己的事業,沒有時間陪伴小孩;父母對於是非對錯的雙重標準;黑道幫派滲入校園,吸收學生;將學業成績視為判斷一個學生好與壞的唯一標準;家長將小孩的教育責任全部推給學校與老師;父母與小孩之間的代溝。既然在取材上的重複性如此之高,那麼梁智強為何要換湯不換藥,再拍一部這樣的電影?難道是梁智強江郎才盡,變不出新把戲了嗎?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想想當中透露出的警示:長期以來,這個社會在教育上都沒有進步,或者說是退步了。梁智強的電影往往寫實地呈現當今社會的景況,從2002年的《小孩不笨》開始,再到2012年的《孩子不壞》,雖然共間隔了十年的光陰,反映在電影中的情景卻沒有太大的變化,甚至是更為糟糕。「我們這年代,孩子是出門才會學壞、變壞,現在這個年代,孩子待在房間都能變壞。」導演藉由妮可──偉杰的妹妹──的例子說明網路世代發展出的隱憂。
電影的開始,偉杰的弟弟阿寶(盧楷浚飾)因為在學校欺負同學而被媽媽罵,阿寶起初一直為自己辯解,說是老師被同學欺騙才會讓他蒙上不白之冤,然而媽媽始終不相信阿寶的話,認為他在說謊話。於是,母子兩人便圍繞著「說謊是不好的行為」打轉,直到一旁的爸爸看不下去,說:「專家說一個人平均每天講騙話超過20多次。」質疑妻子難道從未說過謊話嗎?下一幕,電鈴響了,媽媽以為是推銷員,便要求阿寶去騙說媽媽不在家。媽媽原本教育阿寶「說謊是不好的行為」,如今卻指使阿寶說謊,前後矛盾,讓孩子該如何自處?大人的片面道德觀,以及對於是非對錯的雙重標準,梁智強在《小孩不笨2》(I Not Stupid Too,2006)中便以「吃飯時不該講手機」為主題略曾提及。從這裡可以衍生出一個有趣的議題:好或壞、對或錯的標準是絕對的嗎?
片中,天真的阿寶就像一張純白的紙,他一直努力要做個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因而多次遭到大人以「好」來誤導,做出「壞」事,幫助爸爸借/偷媽媽的錢即為一例。此外,偉杰和建仁利用自己對機械的天份製造出整人機器是「壞」,以遙控飛機為黑幫運送毒品也是「壞」,然而將之代表學校送去參加比賽則是「好」。再者,CK在學校裸奔是「壞」,必須受到社會大眾和媒體的批判,但是他信守承諾又是「好」的榜樣。由此可見,「好/壞」的價值標準本來就是浮動性的,並非絕對──關於這點,在《小孩不笨2》裡也曾舉例說明之──一切端看你自己如何選擇、如何做決定,以及如何去看待。這恰好呼應老師CK極力強調的觀念:不要去怪社會、怪學校、怪父母,你可以自己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要學習為自己負責。
然而,現實世界是複雜的,不可否認,梁智強的想法總是過分完美,略嫌理想化,這或許是為了將電影導向喜劇結局所致,《孩子不壞》也不免如此。電影的最後,包括親情的溫暖和老師的化雨春風,種種的愛弭平一切的困難和缺憾,更將小孩由歧途拉回正軌。梁智強的處理顯然是過於淺白,甚至不切實際,特別是讓偉杰和建仁替CK的妻子(夏如芝飾)接生,藉以體會母親的辛苦的安排,更是突顯導演的刻劃手痕。但是,對這些小孩來說,愛本來就是他們所缺乏的,因此用愛來填補空缺是理所當然,只是,關鍵在於如何去愛。許多的父母就像健仁的媽媽一樣,認為給他最好的就是愛,所以片中有句話說:「懂得生孩子的人,不一定懂得養孩子。」
養小孩是一門學問,教育小孩也是一門學問,愛小孩更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梁智強確實透過淺顯易懂、笑淚交織的電影做到提點的作用,但是能不能領悟箇中道理,進而產生改變,還是得看個人了。
作者:開到荼蘼花事了
【開到荼蘼花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