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之名:翁山蘇姬》背後的能量是什麼
年紀好小就聽過"翁山蘇姬"這名字,只是從前聽說的時候,不清楚緬甸的軍政府局勢以及歷史,還以為是甚麼賣鹽酥雞的(當時也認為戈巴契夫是賣堅果的)…當然後來讀書的時候稍微了解了翁山蘇姬為緬甸付出的心血,但還是只在歷史課本和歷史老師的講課中度過,真要問我翁山蘇姬有多偉大?我對這人的瞭解還不如大學指考的作文題目…
因為聽說了盧貝松找楊紫瓊拍了翁山蘇姬的傳記電影,才又重新上網翻出翁山蘇姬對緬甸貢獻的歷史惡補,沒想到越讀下去,越是打從心裡佩服這位堅毅的女性。我不清楚電影是不是完整呈現出當時翁山蘇姬在緬甸軍政府的脅迫下的狀況,但《以愛之名:翁山蘇姬》確實拍出我在閱讀相關資料時的想像。完整表達出這一位女性投身緬甸民主的過程,以及其中的艱辛和心酸…盧貝松抓緊了觀眾的目光,楊紫瓊配合著盧貝松的節奏,全部的感情和悸動都傳達給看電影的觀眾,簡直呈現出演員生涯的最高峰!只是…看完翁山蘇姬的努力之後,再回頭看所謂民主世界的"民主",真能懷抱如此清高節操的又有幾人?
電影本身沒有搞太多不同的敘事法,從一開始就典型地從頭說起。小翁山蘇姬在被視為緬甸國父的父親翁山將軍懷裡聽故事,隨即就發生暗殺…緊接著就從在英國擔任家庭主婦的翁山蘇姬回國探視病母,帶著觀眾慢慢進入緬甸軍政府的高壓掌控。在不知不覺之間,觀眾似乎也身處於翁山蘇姬本人當時的立場,對於在家庭與國家的選擇中,毅然決然投身於緬甸民主洪流的這朵鋼蘭花感到同理與佩服,這是盧貝松長久以來導演的特色。在拍攝這部傳記式電影時,讓觀眾幾乎以第一人稱的視野溶解在主角的觀點裡,自然對翁山蘇姬當時的決定、煎熬、痛苦及堅毅會有更深的體會。
而楊紫瓊的詮釋更讓人無法移開目光。盧貝松用鏡頭帶著觀眾進入主角的世界,楊紫瓊則代替觀眾,在大螢幕裡再現翁山蘇姬這位現代世界緬甸女性的偉大。李安讚楊紫瓊在《以愛之名:翁山蘇姬》裡的表現是近年的演技巔峰,真的一點也不為過。雖然楊紫瓊是一位華人演員,但在詮釋緬甸民主鬥士"翁山蘇姬"時,從一開始含蓄、顧家的傳統東方女性角色,逐漸過渡到頑強對抗霸權軍政府的鋼蘭花,在兩個小時內要讓觀眾信服這其中的過程,沒有恰到好處的感情釋放是絕對不可能有好結果的。
我想,這可能就是李安之所以大讚楊紫瓊的原因吧。因為楊紫瓊的"收",讓翁山蘇姬這位人物的堅毅更顯珍貴。一開始在英國生活,寫書寫論文的家庭主婦,楊紫瓊表現出來的是傳統東方女性特質,即使正著手於自己的著作,仍然擔起主內的重責,照顧丈夫及一對兒子的生活起居食衣住行,偶爾從電視新聞看到自己祖國的暴動,還是含蓄的以家庭為重…這個時候的翁山蘇姬,在楊紫瓊的詮釋之下,無疑就是一般的東方女性,鋼蘭花的堅毅收得一乾二淨。
而隨後接到母親病危的通知,回到祖國緬甸的翁山蘇姬,原本也只是低調地在醫院照顧病母,只是單純看著同樣在醫院的暴動學生傷勢…卻在親眼看見戴著紅領巾的軍政府殘暴地槍擊學生後,翁山蘇姬這角色開始有了一點、一點些微的變化。我無法忘記沾染上學生血跡的楊紫瓊眼神流露出來的震驚,她讓我相信這是啟動翁山蘇姬對祖國責任的鑰匙。但你不會看到盧貝松和楊紫瓊讓翁山蘇姬這角色馬上做出甚麼行動,甚至在前半段電影裡,翁山蘇姬這個角色都只是被動地看著情況發展,被動地開放住宅讓學者和學生聚會…楊紫瓊收的厲害,對母親的病、對緬甸局勢的擔憂、對可能知道自己正被監視著的恐懼…表面上看,只是楊紫瓊憂傷的眼神,但透過盧貝松的節奏,我居然能夠感受到楊紫瓊在前半段電影開始凝聚的力道,在瘦小的身體和那雙眼睛背後感受到的哀傷正轉變成翁山蘇姬偉大的力量…
楊紫瓊隨著劇情推上翁山蘇姬擔任候選人開始,慢慢釋放出這位民主鬥士堅毅的力量。一開始是大佛寺前的演講,再來是如同新聞片段般的各個民族、巨頭的拜訪,一位傳統東方女性的力量正在緩緩綻放。最刻劃在我腦海裡的是翁山蘇姬面對指著她腦袋的槍前進的畫面,在預告片時就讓我無法自己的起雞皮疙瘩,實際看到時,走向槍桿的翁山蘇姬是如此柔弱又剛毅,軍人威脅的幾聲槍響更是讓她嚇的發抖,但反而更襯托出這位女性背後的力量,如同"鋼蘭花"這稱號,是如此美麗又頑強!
楊紫瓊真的太讓人佩服了。在這些場景中,她不是全然釋放出她心裡的想法,而是選擇以含蓄的"收"來表達這位女性背後不可預測的力量。就像是煮紅豆湯時,最後加了一點鹽巴,怎麼能將翁山蘇姬的能量襯托的這麼強勁又讓人心痛?但你哭不出來,你會心疼又揪心…這個時候不禁要大罵盧貝松,怎麼可以在翁山蘇姬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時,讓翁山蘇姬一面流淚一面又微笑著彈著卡農?我在剛下感覺到的是這位楊紫瓊飾演的民主鬥士全部感情的爆發。對家人的思念及歉意、對祖國的哀傷及熱情、對兒子成長的感動、對努力革命成果的展現…我甚至覺得楊紫瓊那一段讓我深感是對整段生命的釋放,是所有"收"的反彈,是我心裡對這角色的感同身受,但事後…你只能揪著心說那首卡農怎麼會如此催淚?
不敢說這是楊紫瓊最佳的代表作,但絕對是近年來數一數二的巔峰傑作!在了解了翁山蘇姬的事蹟後去看電影,看電影後更能深切感受到翁山蘇姬之所以被稱為"鋼蘭花"的原因。在看完電影後幾天,配上正好現實生活出現的幾則緬甸新聞,翁山蘇姬在身體狀況欠佳的情況下,仍然持續衝刺著緬甸民主。幾則翁山蘇姬的訪問新聞稿中,大概也能拼湊出她對於緬甸民主有自己的想像,並非模仿或學習西方社會,你會感覺她是真的認真地用全部力量在給自己的國家能量…這並不是造神或是無謂崇拜,這是反觀現代民主社會後,打從我心裡願意給這位鬥士的掌聲。
我並不是一個被認為積極衝刺社會進步的青年,對照許多學運或是社會運動,我沒有任何資格在這裡對臺灣現狀發表甚麼意見或評論。對於翁山蘇姬的佩服,單純是從有限的媒體上,對照了現代其他國家的現況,感受得來的。從前陣子的北韓金正日過世,一窩蜂媒體報導北韓人民多可笑多可憐,到中國總理溫家寶明示暗示中國將來的民主開放,還有美國總統歐巴馬為了競選連任,不小心透過麥克風傳出來與俄國可能的利益交換…每件事都讓我想起同樣是傳記式電影《鐵娘子:堅固柔情》中的一段台詞,大意是現代人只注重想法和感覺,而已經沒有"理念"和"堅持"…翁山蘇姬若不是因為她在瘦弱的身體裡,有著自己堅持的理念,否則怎麼可能與軍政府和平對抗了這麼大半輩子?但現代人的理念是不是就像是《選戰風雲》中的喬治克隆尼,不斷地被各種情況逼得無限下修?最後只靠著感覺和想法就做下決定或讓生命向下沉淪?
在深受《以愛之名:翁山蘇姬》感動之餘,再回頭看現代社會的情形,當人們開始只重視鋪在臉上厚厚一層的表象彩妝時,還有誰是真正在乎內在智慧和節操的?身在民主社會的我們,理念在哪裡?堅持在哪裡?即使外表是甜美的巧克力,內在卻有的堅硬果核去了哪?是不是整個社會已經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我無法評論或解釋甚麼,因為有資格的人更多,只是在看完電影後,有這一層深深的無力感,不想只是在看過電影流過淚後,就這麼過去而已。
盧貝松導演、楊紫瓊主演的這部《以愛之名:翁山蘇姬》會成為影壇經典也說不一定,畢竟透過全世界都能接受的西方電影好萊塢敘事模式,來傳達翁山蘇姬的理念和事蹟,的確是讓這位民主鬥士更能被世界記得的方法。但是在看完電影後,是不是可以想到一些不同於一般電影感動之外的反省,我想,也會是被感動到的觀眾都要做的功課吧。這是一部好電影,因為翁山蘇姬嬌小的身體背後蘊藏的堅毅能量,是值得被現代民主世界、未來未知世界體會,而且一看再看的。
作者:柿子
【柿子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