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升之海,下沉之島》
穿越四分之三個地球,由製片是枝裕和、導演海南友子拍攝的紀錄片《上升之海,下沉之島》,帶領觀眾從位於南太平洋上的島國吐瓦魯,來到歐洲具有傳統風情的運河之都威尼斯,而後前往阿拉斯加的北國小鎮夕什馬里夫。三個無論是地理位置和天候情況完全不同的國家,皆有著全然不同的生活風貌。然而相同的是,在地球天候快速變遷之下,他們所居住的家園都有不同的改變。
如果各位所了解到,氣候變遷造成世界各地天氣產生劇烈變化,影響最顯著的就是不斷上升的海平面,在短期之內恐將吞噬地勢較低的土地,此種島嶼「下降」的情形就是這部電影所要帶我們觀看的,《上升之海,下沉之島》並非用報導式語氣告訴我們氣候變遷的劇烈將帶來多大傷害,相反地,海南友子導演透過幾近靜謐的鏡頭語言,以一種旁觀者的角度讓我們看到在世界各個角落,毫無關聯的三個城市在這樣的時代環境下,他們的日常生活。
很喜歡導演的呈現方式,不帶批判也不做評論,但是從鏡頭底下所呈現的人民生活,讓我們也學習到如何順應環境的變化,與其共存、或與其對抗、或是另闢新天地。雖然在電影裡的鏡頭凝視讓人稍嫌沉悶,但是片中讓觀眾所看到的生活方式,都是讓我們去思考的重點,電影在橫跨了南洋小島、歐洲古都和北方冰原,在美不勝收的風景當中,《上升之海,下沉之島》也讓我們感受到環境正在變化的現實。
(以下提及電影內容,請小心閱讀)
從片頭沉沒在蔚藍海水中的椰子樹裡,我們凝視著這一大片曾經是陸地的地區,如今卻變成了茫茫大海的一部份,而現今分隔陸地與海洋的海岸線,早已退到鏡頭幾十公尺外的地方了。從電影的片頭,如此寧靜卻又震撼著觀眾的景象,告訴我們這已經是現在進行式的狀態,無法逃避。
電影首先帶領我們來到地處南太平洋上的吐瓦魯,儘管吐瓦魯是全球人口第二少的國家,來到了這裡,我們看到的是一片靜謐,與世隔絕的海上天堂,島上人們「慢活」的生活節奏簡單又愉快,孩子們在海邊又跑又跳好不自在,雖然沒有一般都市的網路與電視,甚至得靠一個禮拜兩班的飛機才能夠與外界聯繫,但是我們看到吐瓦魯的居民熱情且快樂,樂天知命的民眾們遵照著傳統習俗進行集會和慶典,在穿著由花草編織的服裝、充滿活力的傳統歌舞和精心準備的菜餚中,我們似乎看不出海平面上升對他們的影響。儘管緩緩上升的海平面將讓他們成為地球上第一個沉入海底的國家,但是當地民眾似乎並未放在心上。
接著場景轉到了歐洲的水都威尼斯城,如各位所熟知,威尼斯城和其他歐洲城市一樣,保有各式傳統建築,走在威尼斯街頭更有一番浪漫風情,在這座充滿運河的城市中,觀光客可以搭著船伕的小船暢遊在大街小巷裡,更可以參加當地最著名的嘉年華會,穿梭在各式穿著奇裝異服的群眾裡,遊客就宛如墜入不同世界般目眩神迷,好不熱鬧。但是威尼斯面臨的挑戰,是三不五時就會上岸襲來的漲潮,看到威尼斯城發布警報,接著政府搭起臨時便橋讓民眾行走,沒有打烊關門的商家只得看著水位高漲,淹入店裡,甚至連歷史悠久的高級飯店也任憑水流入一樓大廳,上半身西裝筆挺的經理,下半身卻穿著短褲和雨鞋。這樣的情景似乎讓他們習以為常,但是外人看來還是不可思議。
接著鏡頭又帶我們來到位於阿拉斯加的夕什馬里夫,在絕大多數居民皆為原住民的當地,狩獵維生的自給自足生活是數百年來不變的定律。然而氣候暖化對當地帶來的衝擊是冰層變薄,活動區域減少,甚至危及到居民的生活區域,相較於前面兩地人民自行找出與其共存的方式,夕什馬里夫的居民在面對生活區域逐漸消失,食物來源的減少,甚至許多親人因此送命的情形之下,最後選擇忍痛選擇撤離家園,過往常見的狩獵活動,小孩子們課餘時間的雪橇情景,都將不再。對照當年歐巴馬當選演說上慷慨激昂的「我們能改變!」口號,兩相比較之下更顯夕什馬里夫人民的淒涼,他們甚至害怕自己親人的墳墓將被冰雪淹沒,再也找不到蹤影。
回到吐瓦魯,居民們依舊定期舉辦聚會以作為維繫親友感情的方式,他們不相信海水將讓吐瓦魯滅國,但是源源不絕從地底冒出的海水卻是不爭的事實:吐瓦魯即將在我們所認知的數十年內沉入海中。儘管樂天知命的民眾相信神明不會輕易拋棄他們的國家,但是祈禱神蹟展現的同時,海水卻依舊不斷從四面八方湧出。
《上升之海,下沉之島》讓觀眾看到生活所在以外的世界,在全球化時代下,那些看來遙遠的國度也不再是遙不可及,他們要面對的生態問題也同時是大家將共同面對的問題,電影將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的問題攤開在觀眾眼前,能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還得端看全世界如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