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乘著光影旅行》:旅途逐夢


在《乘著光影旅行》裡,透過我主觀的視界所見,一定不會忽略的還有從《艾草》、《跳格子》來到此,姜秀瓊那一貫細膩的說故事已不只是「順」和「純」,還有了開花結果的驚人氣勢。


將側拍和訪問等素材與李屏賓的作品剪在一起,那看似時序跳接、實則是對「成長、專業、家庭」三大主題的凝視,讓《乘著光影旅行》有如同心圓般層層擴大,又同時漸漸逼近核心。我所看見的是,作為一個敘事者,姜秀瓊已經習得了恣意和大器。


另一方面,這部作品比起《艾草》和《跳格子》,又有陡然劇升的視覺和節奏魅力。那些味道的營造和隨筆拼貼,聲音與影像、受訪者口白和甚至背景樂的結合等等,我想說的是,因為有了關本良的加入(而且不只是以一個攝影師,還是「共同導演」的身份)終於讓「質」、「文」雙方面的光彩更加均勻。 從《男人四十》、《2046》到《渺渺》,名貫港台的攝影師關本良,若說他的成就沒有顯出對賓哥的急起直追之勢,肯定是謙虛的。然在《乘著光影旅行》裡,那些喧忙的市景剪接、快門慢轉的北國印象、飄漾著無盡白光的大漠沙地…就算只是片段的選擇、簡單的鏡頭跳轉,我都看見了作為一個美感經驗強烈的藝術家,他的目光是如何妝點著整部電影。


由此也不難想像了,兩位導演是抱著千萬不能辜負這文化資產的戒慎心在拍這整部電影的。《乘著光影旅行》因此亦不乏專業典範的意涵——法國導演吉爾布都說起李屏賓:「他不是固定不動的,而是像一陣風一樣,我猜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吧!」;攝影助理回憶起賓哥帶人,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簡直到了無私奉獻的地步;姜文導演則說:「以前的我不太會關心周圍的人,也不是我不想關心,有時候就是忘了。但現在的我覺得這是不對的。你可以不關心自己,但你不能不關心周遭的人。」到哪兒都一個人去的李屏賓,在伙伴眼中是一棵溫暖的大樹。所以姜文又補充道:「大哥風範不是你去罵人去指揮人,而是要能去體貼他們。」


當然,更不用說、卻一定要再提的是侯孝賢:「阿賓他的東西做出來,你總是不會失望。那這樣會讓我幹嘛呢?會讓我更大膽,更大膽、更沒有旁騖地在想這些人,想這些角色,因為我感覺角色活過來,能夠『活』是最重要的。」


去年的十一月底,《乘著光影旅行》在金馬影展上首映。後來聽說所有的電影人去看完這部片,都表示「相當深沉地被打中了」。在整個故事中,最讓人動容的,當然是賓哥和李媽媽的關係。如今看來知足、穩定、無憂無慮的李媽媽,在當年可是一手把他們五個兄弟姊妹帶大的。付出了自己的花樣年華,換來我們今天心靈健壯的光影詩人,然不只是對李媽媽所在的這個原生家庭,還有對老婆小孩所在的那個遠方的「家」,身為一個被各國導演爭相邀約的攝影師,李屏賓能給家人的時間永遠是「不夠,還是不夠。」


整場敘事的出發點,最後卻落在如吉普賽人般到處遷徙的每個電影人都共同擁有的那枚心結上——夢想與家庭,思念、虧欠、割捨,和一再的道別。


所以,永遠都在路上撿拾著吉光片羽的李屏賓說了:「人生常常都是無可奈何。如果為了跟家人常常相聚,為了跟兒女能夠每天在一起,可能我喜歡的職業根本無法參與。那可能我有別的工作或什麼的,但我可能一生都不快樂。」今天在法國、明天在香港,下個禮拜到新疆去,再來可能要趕往越南了。他說:「這些東西都不是我可以選擇的。」創作者永遠都有必須忍受的孤獨,而正是這些孤獨,造就他們某部分的偉大。不就是如此嗎? 在《乘著光影旅行》最後,旁白念起了李屏賓在領取國家文藝獎時所說的感言。不知為何,這麼多年來,對「李屏賓」這三個字我所抱的想像,總是個冷而凝冰的質感,沒有想過在那些靜極微光的視感背後,是個粗獷的黝黑漢子,與他內裡那溫暖火熱的心腸。而在那段私密的感言末尾,你我終究發現了:日常的天倫幸福也許能割捨,但對家人的放不下和不安心,是在最深處不可能被忽略的。他說,這樣的一座獎,讓他明白了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是什麼。但路啊、人生哪,不就是持續地在這些矛盾與猶豫中,跌跌撞撞地走出來的嗎?


如果,追逐一場光影如詩的夢,得追到天涯海角去,到沒有人認識你的地方。如果,得追往一片白茫茫的荒漠大地上,到一座驟雨急下的異國陸橋邊,得追進一頃早已荒廢的、漫著幽幽紅光的大宅院。如果追著這場夢,得要獨自一人前往世界的盡頭,你,去還是不去?


他的答案,我想依然會是:那就去吧!把放不下的一切都留在鏡頭裡。都帶在旅途上。

作者:YenC 【時光之硯】

本期焦點-【v.279】 201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