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乘著光影旅行》:光影詩人的人生啟示


除了整個電影工業背後的秘辛,以及從事電影的辛苦,隨著一點一滴接觸李屏賓的人生過程中,讓我們看到之外,我們也感受到攝影師本人的個性與態度。當然,驀然回首,才了解到有些關係,是有著自己所無法輕易放手的牽掛,如家人。這是乘著光影旅行。

訪談之餘,同時穿插印證訪談者話語的影像,《乘著光影旅行》幾乎完整地描繪出李屏賓這個國際知名攝影師在導演、演員、及其他電影相關從業人員眼中的形象,同時也帶出了台灣電影工業的代代傳承及其中的心酸,而又從這些工作辛勞及豐富經驗中,發現了賓哥(請容許我這麼稱呼他)對於人生的豁達。當然,驀然回首,才了解到有些關係,是有著自己所無法輕易放手的牽掛,如家人。這是乘著光影旅行。


這是一部透過別人的觀感,形塑甫得到國家文藝獎的攝影師李屏賓的形象的紀錄片。主軸是一連串的訪談畫面,不過有趣地穿插著許多賓哥在工作時的畫面或受訪者的話交相印證,頓時讓這些對賓哥的觀感,更有公信力,更有憑有據,絕非空穴來風;且那些拿來權充證據的資料畫面,有些是讓我們回顧幾部膾炙人口的電影片段,若有幸看過這些影片的人,絕對會備感親切,而對於那些不認識李屏賓的人,也會恍然自己原來看過他攝影的電影吧?!


而其編排方式也相當有條理地按照賓哥擔任攝影師,從剛出道到現在享譽盛名的時間軸排列,不過並非真得從年輕時代就慧眼識英雄地相中賓哥而跟拍到現在,而是僅僅以照片,或過去電影的資料畫面帶過那段菜鳥時期。其實算是透過至今的回顧,描述賓哥對工作上的事蹟,雖然過去的記憶,時間順序不那麼明顯,但那一路走來的心路轉變歷程是按照時間軸的。


訪談和回顧交插著,勾勒出賓哥樣貌的同時,也帶出了台灣電影工業初始時期的艱辛:不僅是因技術上落後於國外,必須把握難能可貴的機會去學習最新技術;此外,多數前輩是恃才傲物地不願指導。幸虧仍有些親切的前輩。我想今天能造就出賓哥這樣的人才,就是這些前輩不厭其煩地回答賓哥的提問。如今,賓哥把這些前輩的用心及貼心複製在自己身上,把技術觀念不吝惜地傳授給新一代的攝影師,就連當時那些體貼的攝影老前輩們對賓哥的態度也在無形中被擺渡。不只技術,連情感層面也傳遞下去,總感覺到一股生生不息的傳承味道。


時至今日,電影產業也同樣地辛苦,或許辛苦的地方有所不同,不過至少在這部紀錄片當中,可以感受到資金籌措的困難,連在和原本設定不甚理想的環境也要搶拍。透過這樣的現況,順勢帶出賓哥靠著多年對大自然觀察的經驗累積,做出了對拍攝狀況準確無誤的預測,或也可說是,可以在任何在其他攝影師眼中是拍攝困難的環境下進行拍攝,好像賓哥在施展魔法一般。


或許是一種天份,也是由於對自然界的光和影,相當感興趣,所以平常不斷地探索研究,再加上合作的導演有著自己的堅持,迫使他得去處理所有導演丟出來的問題,以及整個拍攝電影的環境的影響,造就今天的賓哥,讓他成為國際知名的攝影師,不過也因而讓他回家的時間變短,變少,感覺好像離家很遠。有趣的是世界之於賓哥,反倒有如一個小村落般,每個地方都是那麼接近。


這是賓哥自己的選擇,為了自己畢生的興趣,不過言談中也多少透露出些無奈,僅能透過發表感言,將自己獲得的成就歸功於家人,並致上由衷的感謝而已。不過,賓哥的無奈也讓我感受到他某種程度上無所謂的豁達,一如和導演合作之間,遇到不好的拍攝環境的時候......只是那有如奪命連環call的未接電話,以及他在國家文藝獎的感言,卻在在顯示其與家人相當深刻的情感羈絆。


豁達或許只是讓自己避免思念的最好藉口,讓自己避免陷入更深一層孤獨的假面具。但時間就好像那稍縱即逝的一列列電車或火車;就好像電影拍攝時,為了某些景色,為了某些場景,是要跟時間賽跑,否則就要改天請早。和家人的時間也慢慢地消失當中,不再回頭。接獲得到國家文藝獎的通知電話,換來的不是喜悅,反而有如利刃一樣,劃破他佯裝的寂寞情緒,讓他坦蕩蕩地裸裎於自己最脆弱的部分,震懾地無法動彈!這部份,我想,也帶給很多人同樣類似的啟發吧?怎樣才能在工作興趣與家人之間,取得平衡,而無愧於自己呢?


除了整個電影工業背後的秘辛,以及從事電影的辛苦,隨著一點一滴接觸李屏賓的人生過程中,讓我們看到之外,我們也感受到攝影師本人的個性與態度,多面化地令人憧憬,也無怪乎和他合作過的多位導演、演員、工作人員、同僚等等是多麼地敬重這個人物,紛紛跳出來協助拍攝這部紀錄片。而坐在螢幕前的我們,或許也會因某些片段,和自己如此的相似,或得到某些啟發,或得到同理,認同,而大受感動,也說不定,就跟那些受訪的其他人一樣,從賓哥身上收穫很多。

本期焦點-【v.268】 2010/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