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艋舺》:狂暴中的詩意;叛逆中的溫柔


《艋舺》對於黑道的描述,並不是以「渲染」或「美化」為出發點,而是藉著那樣的險惡環境,呈現出一種「歹路不可行」的深遠意義,也感嘆著那些雖然美好,卻也稍縱即逝的青春歲月。

從80年代的《英雄本色》,到90年代的《古惑仔》,我們這一代的觀眾,其實是在黑幫電影的滋養下長大的!可是當香港的黑幫電影已經成為主流類型,甚至還可以在 票房以及藝術獎項上面都有出色成績的時候,也許我們會開始思考:台灣能不能有屬於自己的黑幫電影?又能不能藉著這個熟悉的電影類型,反映出台灣特有的時代 背景或者文化脈絡?於是出現了《艋舺》,一部生猛華麗、熱血沸騰,卻又充滿情感張力的台灣黑幫青春電影。狂暴中帶著詩意;叛逆中帶著溫柔,再加上那些充滿 「草根性」的時代印記,讓整部電影的調性,就如同那句台語發音的對白:「這就是正港的台灣黑道,俗又有力」!


鈕承澤執導的《艋舺》,雖然是一部以黑幫為背景的電影,但是「黑幫電影」四個字,其實還不足以形容它,因為它的企圖心顯然不止於此!《艋舺》最有趣的地方不只是那個以黑幫勢力鬥爭為背景的兄弟情義故事,最特別的是它把故事背景設立在80 年代,那在許多台灣人眼中,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年代,卻也是一個快速變遷的年代。4、5年級生對80年代的記憶永遠是鮮明的,因為那是他們的青春!而即使是 對80年代沒什麼印象的6、7年級生,或許也可以從這樣的電影裡面,體會到那個遙遠時代的美麗映像,所以不同年齡層的觀眾都可以從這部電影裡面找到不同的觀看角度,因為那些屬於台灣的文化面貌,對於在台灣長大的我們來說,本身就是一種不分年齡的集體記憶。那些80年代的花襯衫、喇叭褲、夾脚拖,不也是當前最流行的「台客文化」嗎?原來「復古」和「摩登」從來都沒有衝突,因為蘊含其間的那份情感是相通的。


當然,《艋舺》這部電影裡面,最受矚目的依然是阮經天與趙又廷,這兩個當紅小生,到底誰的戲份比較重?難免引發外界好奇!正式看完後,可以發現戲份最重的角色應該是趙又廷!電影從他的含淚揮拳作開場;以他的眼光或角度來看待故事裡的恩怨情仇,又以他那意味深長的回眸一望當作結尾,趙又廷的角色首尾呼應、貫穿全局,可說是「第一男主角」!可是阮經天也不惶多讓,雖然前半段的發揮較少,可是整部電影最重要的轉折點都集中在他身上,所以從他後半段被捲入黑幫權力鬥爭的內心掙扎,以及在「情勢」與「義氣」之間面臨兩難抉擇,都呈現突破以往的精采演出!搭配上馬如龍、王識賢、柯佳嬿等紮實的陣容,都讓這部電影除了刀槍與拳頭的碰撞之外,也增添了更多的演技碰撞!


整體而言,這是一部有演技、有風格、有感情,也有戲劇張力的電影。可惜的是,只要電影牽涉到黑幫題材,就難免承受誤解,所以在上映之前,還是可以聽到「醜化艋舺」、「教壞小孩」之類的雜音!這些批判性的言論是否扭曲了電影所要表達的內涵?相信看過這部電影的多數觀眾應該可以清楚分辨!可是從這樣的批判裡面, 我們也可以看出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那就是:人們常常習慣以「階級」來當作對人的評定標準,或者是對藝術創作的評定標準。如果一部電影拍的是政治人物、歷史人物,或是社會上的高級階層,就會被學者專家稱為「值得推崇」,可是如果一部電影拍的是黑道、娼妓,就毫無理由的必須承受污名化的批判,那些以「階級」為主軸的批判者,表現出的是一種「菁英主義的傲慢」,卻常常忘記這些社會底層的狀態,才是小人物生活的真實面,更不會因為電影不去提及就自動消失!《艋舺》對於黑道的描述,並不是以「渲染」或「美化」為出發點,而是藉著那樣的險惡環境,呈現出一種「歹路不可行」的深遠意義,也感嘆著那些雖然美好,卻也稍縱即逝的青春歲月。


『艋舺』是萬華地區的舊稱,源自於平埔族的語言,意指「小船」。當小船遇到時代變遷的滔天巨浪,注定載浮載沉,卻也身不由己。從男主角跟著兄弟們一起從那面高牆翻出校園的那一刻起,他們的青春,就如同「艋舺」的往日輝煌一樣,注定一去不回了!

作者:馬來魔 【光影隨想】

本期焦點-【v.0257】 2010/02/04

開眼電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