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浮華陷阱》:悲劇與災難


繼《靈異拼圖》後,美麗優雅的茱莉安摩爾再次獻上難以挑剔的精湛演技,及毫不化妝遮掩的歲月體斑,入木三分地演活一位層次複雜的母親角色。可惜的是:也如《靈異拼圖》為人所詬病的結果一樣,茱莉安摩爾如此精采的演出,再一次又敗在導演手中。

由80年代真實犯罪事件改編而成的《浮華陷阱》,概要來說是一則「同性戀兒子的父親與其女友勾搭,同性戀兒子與其母親及母親的情人亂倫,最後同性戀兒子弒母」的人倫悲劇。光是聽到如此驚世駭俗、離經叛道的人物關係,不難想像當中有多少可以施力著墨的戲劇元素,尤其是戀子情結、弒母情節、同性戀、亂倫、多角關係、上流社會的醜陋與人性的陰暗面等具爭議性、話題性、衝突性、道德論述性的題材,對任何一名編劇家或導演來說,乃是不可多得的劇本。再加上這個劇本請來的是茱莉安摩爾擔當演出,基本上,《浮華陷阱》應當會是部精采可及的獨立製片之作。



可惜,擁有那麼多成為好電影的可能條件,最後卻都敗在導演的調度與敘事節奏的失控。



我認為《浮華陷阱》若拍得好,絕對足以成為今年度最令人窒息、令人心碎、令人沉痛的淒涼悲劇。但看完全片之後,我卻認為《浮華陷阱》96分鐘的分崩離析,紊亂無章,空洞乏味,活像一場無人可解的夢囈,對觀眾而言更是場難熬的災難。諷刺的是,片尾區區幾行字幕所交代的事件發展,還遠比正片90分鐘間的影像敘事講得還要明白。



故事開始的第一幕戲便以一種暗示性的手法,交代交際能手芭芭拉與其名門丈夫Brooks形同陌路,名存實亡,各取所需的夫妻關係。其兒子東尼澄澈的眼神,與回憶語調的旁白更進一步暗示日後的悲劇發展,並隱隱透露出其出櫃、亂倫、弒母、背叛等情節發展全都是因為恨,而非愛。



故事背景是從1946年的紐約開始,當時東尼還只是繈褓裡的嬰孩,至1972年的倫敦,東尼親手血刃弒母,影片結束為止。這一段26年的人倫與家庭悲劇,東尼成為錯綜複雜的愛恨情慾關係中的軸心,這齣家庭人倫悲劇是圍繞著他而旋轉,牽連著東尼人格、精神及內心世界的轉變。



從劇情之中,我們可以抽絲剝繭出東尼人格、性向、情緒之驟變,主要是來自對於父親與母親的愛恨,尤其是對於「幸福家庭的想像破碎」所導致。最末一場戲,母親芭芭拉由於將東尼童年所養的狗的項圈藏起來,因此憤而血刃弒母。這一刺背後的心理動機很容易理解:項圈被東尼視為幸福家庭的象徵,是這齣悲劇之中唯一的希望(悼念),當芭芭拉希望東尼「長大」而將項圈收起,壓抑情緒許久的東尼更加認為母親長年的所作所為正是如今幸福家庭破碎的主因。



儘管我們不難理解這齣悲劇的來龍去脈,但《浮華陷阱》讓我感到惋惜之處正是影像敘事能力的薄弱,白白浪費了那麼好的劇本與演員,尤其對於東尼的人格、性向、情緒轉折變化的太快,而變化的動機與理由,電影給予觀眾的線索卻太少,一切只能任憑觀眾自己推敲。說這是導演刻意的安排,刻意的隱諱,刻意的迴避,其實完全說不通。說這是刻意的美學手法,刻意的敘事技巧,我又不得不嫌全片充斥無力、鬆弛的零碎段落,故事、人物、影像三方面根本難以產生有意義的聯繫。於是,整齣電影盡是斷裂不可解的重重疑惑,這些惱人的疑問遲遲無法於劇情中得到解答,觀眾的沉悶情緒累積到接近劇情落幕,已經瀕臨無法再忍耐的臨界點時,故事情節忽然驟轉到母親芭芭拉為了治療東尼的性向,讓他更有男子氣概,乃「強上」東尼,為東尼手淫。劇情發展至此,一場本應充滿戲劇張力、荒謬性、爆炸性的戲碼,卻被冷處理得好像《性、滑版、七年級》(Ken Park )等片刻意挑戰禁忌般的無謂,讓人看得一頭霧水,直到最末東尼血刃芭芭拉時,多數觀眾仍舊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



可惜了這個劇本,可惜了茱莉安摩爾,可惜了飾演丈夫的Stephen Dillane,更可惜了飾演東尼的Eddie Redmayne,他那俊美、贏弱、病態的臉龐與神態,是除了茱莉安摩爾外,唯一值得讓我留戀的。

作者:Tzara 【Weltschmerz】

本期焦點-【v.169】 2008/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