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我的左派老師》:謝謝你


開始前:我希望把這篇文章送給昨天晚上(3月29日晚上10點那場)賣我票的好心人。雖然我猜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機率不高(會看的人還真不多),但要不是有你,我也看不到一部好電影。所以,謝謝你。

對我來說,很多時候《我的左派老師》讓我想起愛情不用翻譯。倒不是因為搖滾樂的關係(一個找了Brian Reitzll當製作,一個用Broken Social Scene),而是電影裡那份無助、疏離與徬徨流離的現代感,總能激起人內心深處的脆弱和渴望能做些什麼的痛楚。當然,《我的左派老師》不是愛情不用翻譯,而比起後者,《我的左派老師》感覺也獨立製作了些(老爸是Francis Coppola還是有差)、粗糙了些、稍微太努力了些。但,這都還是改變不了,在它的大多數時間,《我的左派老師》是部不可多得的佳作的事實。


絕大多數的成功,要歸功於Ryan Gosling。這是我記憶中,年輕一代演員(他居然還不到30)最深刻、細膩且具有感染力的演出之一。從頭到尾,Golsing既演出那份對自己人生的迷惘,又帶出了角色渴望做出什麼、改變些什麼的熱情和緊接而來的無力感。不說別的,光是開場沒多久,一段他吸毒的過程,那種輕描淡寫卻又錐心刺骨的痛便已經在無聲中展露無疑。而其他包含眼神、肢體語言、聲音表情等,感覺他已經徹底成為了角色,同時也把角色的每個想法與情緒用最簡單的方式傳達給觀眾。另外,Shareeka Epps演出的黑人女學生也很值得稱讚。相較於Gosling,的確她沒有那麼有震撼力的演出,但單就演員本身而言,她仍然有幾段很搶眼的表現。特別是最後10分鐘左右,她與Gosling間的對手戲,為電影本身做出了最強烈的高潮。


而這部電影另一個主角,則是音樂本身。無論Broken Social Scene的搖滾也好,片中的黑人Rap也好,各種風格與時期的爵士樂也好,音樂搭配演員演出,傳達出電影背後最深沈的情緒。很多時候,當演員本身欲言又止或陷入沈思時,是音樂說出演員的內心世界。如果說演員是《我的左派老師》的血肉骨架,則音樂絕對有資格做為電影的靈魂之聲。


就多數時候來說,Ryan Fleck與Anna Boden的劇本是成功的。《我的左派老師》成功之處,在於它讓一切都很真實簡單。這裡頭沒有無病呻吟的為賦新詞強說愁,就只是用簡單的筆觸,帶出中下階層生活上的無奈,以及努力要做些什麼卻又找不到人生方向的辛酸。那份感覺是從不刻意宣染的哀傷,而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更加動人。至於把人權運動、改變、歷史觀點等元素與故事本身融合的努力,這部份我自己會較為保留。不可否認,那份連結的確存在,而如果用這個角度去觀察似乎也說得通。但人權、改變等所謂"左派"思想,與社會現實上的無助,似乎不是兩個可以相處得很好的主題,老實說。當這兩個主題試圖要同時存在,感覺就是說不出來的彆扭(我承認我是生活舒適的小布爾喬亞,喜歡Ayn Rand勝過Che)。


而作為導演,Fleck就沒有像編劇那麼成功了。這樣說可能很殘酷,但獨立製作還是有獨立製作的品味,不是玩玩焦距變化、數位攝影般的色彩對比、多到讓人想吐的特寫鏡頭就可以傳達出角色的孤獨。這些只是技巧,怎麼運用才是重心。而在運用上,Fleck與Boden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瞧瞧還會被罵矯情的Sofia Coppola,這才是真正的高標阿。敘事能力也是Fleck需要強化之處。整部電影步調幾乎是原地踏步,某些時候這樣幫助帶出角色的個性,但多數時候這仍讓人感覺擾人的慢。電影的情緒多半時候也是來自演員,而非導演本身。


也因此,《我的左派老師》算是一部典型的高品質獨立製作。一方面,它有著感人的故事、優秀到嚇人的演員,以及絕佳的氣氛和訊息;但另一方面,它的敘事需加強、成本有所侷限,訊息傳達上感覺也太過努力要做出些偉大事物,以致於分散了情緒的重心。所幸,單純靠著它的優點,《我的左派老師》便已經是水準以上的好電影。至少,單純為了Gosling的演出就值得一看。

本期焦點-【v.163】 2008/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