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誰才是傳奇《我是傳奇》


既然名為「傳奇」,那麼要如何才能夠成為傳奇?如果全世界只剩下一個人類,便可以將自己定義為傳奇嗎?假設不是這樣,那究竟是「誰」創造了傳奇?

台灣片商頗為樸實,直接翻譯了英文片名「I Am Legend」,取作《我是傳奇》。先是看到片名,再來是看到預告中「我是最後一個人類,我是最後的希望(I am the last human, I am the last hope)」字幕,又看到角色所說出的「讓我拯救你們(Let me save you)」台詞,很難不將本片聯想成是部「英雄主義」電影。好吧,既然名為「傳奇」,那麼要如何才能夠成為傳奇?如果全世界只剩下一個人類,便可以將自己定義為傳奇嗎?假設不是這樣,那究竟是「誰」創造了傳奇?


對於想在片中看到血腥賣弄或是驚爆音效的觀眾來說,本片極有可能會令各位失望,因為影片並不走那般路數,它所要觸及的,反倒是人類那最為深層的「孤獨人心」。羅伯奈佛(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飾演)是紐約災後唯一倖存的人類,更有可能是世界上僅存的一位人類。照這樣說來,他便是紐約的「王」,因為沒有人能阻止他做任何事(至少是在白天)。影片在前半段花了極大篇幅描繪羅伯的生活:健身、吃飯、溜狗、與塑膠模特兒聊天、免費DVD自行取用、調幅廣播尋找生還者,又或是狩獵活屍以做實驗。但這位乍看之下的「王」,直到鬧錶一響,就瞬間關起門窗,任憑戶外活屍亂竄、鬼哭狼嗥,自己卻只能抱著狗兒蜷曲浴缸。漫漫長夜,他反倒成為一條渺小無比的「蟲」,一日復著一日。


這些看似百無聊賴的片段,其實正是全片營造最為巧妙的地方,不僅定義了整部電影的基調,更順道帶出了角色的內在狀態與外在危機。所想要表現的,是他面對「孤獨」時的無助與失落,更藉著夢境穿插出角色那段最不想要面對的痛苦回憶。整部電影的主要演員不多,幾乎可算是威爾史密斯的「一枝獨秀」。就表演技巧來說,要表現「孤獨」其實很困難,尤其是身在忙碌的美國,要孤獨則更是困難。縱使威爾在本片的表現沒有前作《當幸福來敲門》(Pursuit of Happyness)來得出色,但卻還是維持了一定水準,成功表現出羅伯他所該要有的孤獨以及傷悲 (但我有時也覺得狗兒比他還搶戲)。又或許是演員不多的關係吧,導演法蘭斯羅倫斯(Francis Lawrence)反倒更有「時間」與「空間」來述說這整段關乎於「孤獨」的故事,可說是富有「原創」性質的活屍電影。


但是以上評論,只適用於「影片前半段」。等到了影片後半,原本該有的孤獨感與末世氛圍瞬間瓦解,反倒走回了好萊塢電影那一貫的老套路數:特效賣弄、為驚嚇而驚嚇、邏輯漏洞連連。其實這些也都還好,畢竟影片只是變成了一部商業電影「乍看之下」所該要具備的規格。但真正令筆者詬病的,是那薄弱且無能為力的「結局劇情」,不僅讓影片完全落入俗套,甚至比俗套還更加糟糕,著實令人大嘆可惜。


不過,至少威爾他在片中誠意十足地上空秀肌肉,滿足了女性觀眾想吃冰淇淋的目光;更「肥水不落外人田」地延攬親生女兒薇蘿史密斯(Willow Smith)同台飆戲(雖然只出現一下子)。姑且不論影片好不好看,光以「現實」角度來作探討,本片亮麗的票房成績就已經證明它還算是一部「成功」的電影。作為威爾史密斯第七部連莊票房冠軍,同時也寫下他個人開片最高紀錄的電影,或許創造傳奇的人,並非是片中的羅伯奈佛,反倒是威爾史密斯本人也說不定。

本期焦點-【v.149】 2007/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