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臥底:所謂的完美騙局


這真的是多麼完美的騙局嗎?有個自作聰明的傢伙取名為「完美謀殺」的計畫也是擺明了不完美,聲稱上的完美永遠值得存疑,家財萬貫的腦癌家畢竟只是極少數。

如何避開銀行內隨機出現的荷槍實彈便衣人員?答案是無法避開,你永遠不知道銀行裡是否存在合法持槍的聯邦探員,當然你不會在這兒碰到戴墨鏡的何瑞修,但這不代表你的運氣就真的優,這種人只要碰到一個,帶真槍都可能砸鍋,玩具槍再大把都無濟於事。


如何防止警方透過監視錄影帶看出端倪?答案是無法防止,就算攝影機已被破壞,警方仍能透過先前的影像資料判斷出人質的精確數量,再加上證詞的交叉比對、絕對無嫌疑者的排除,要針對幾組可能的疑犯進行跟監追蹤,絕非難事。


如何確保警方無法掌握嫌犯間的關係以偵破全案?答案是或許可確保、但難度極高,凡舉通聯記錄、信用卡消費明細、職業資料、置產登記等,都是得以分析探討的材料,想在這些地方不漏破綻,不但要有高明的資訊技術,還要曠日廢時地證據銷毀,就算是金田一再世,如此艱鉅之務也執行不易。


就算在萬分之一的幸運之下,上述每項挑戰都碰巧克服,《臥底》的綁匪仍需要一項關鍵的前提:警方的無能。為何要用厚重的板金傳送訊息?為何竊聽到的內容會是單一外籍人士節奏穩定的講演?這樣的問題早該被提出來,哪來的閒工夫公佈廣播大家談?不但自暴竊聽之秘、更徒增不必要之風險。


另外,攻堅計畫的擬定通常會與談判互動同步進行,而該棟建築並非天險,樓層之間多有侵入點,潛入安裝竊聽器、針孔攝影機,以致於破壞備用發電機以利戰術小組搶攻,都是可能採取的行動,當然為了人質安全,警方非到死生之境不會妄動,然而以電影來說,與其說搶匪計謀精妙、手腕奇巧,不如說警方一開始就讓他們討了便宜。


這非但不是多麼完美的騙局,這根本是破綻百出的騙局!


說也奇怪,在寫實的前提下,好萊塢本來就編不出什麼完美騙局,然而不完美也罷,「接近完美」的騙局倒也不是沒有,本片導演可是有口皆碑的史派克李,何以耗費兩小時把玩一個千瘡百孔的晃點騙局?


我猜,答案就在「騙局」的本質。本片從預告片到敘事情節,都不忘花時間告訴觀眾,這是搶案、是犯罪、是內幕,以致於「騙局」的焦點總被集中在搶案的大小事,以及銀行董事長過往與現今的因果關係,然而重點真的在此嗎?


如果是,本片就成了《偷天換日》,也不需要勞駕史派克李出馬了。


眾所皆知,史派克李以關注種族與社會議題出名,本片也確實不乏性別、種族、階級與文化的片段關注,這些片段被拆解安插在電影的各處:揶揄諷刺的暴力電玩畫面、九一一以降的中東民族恐慌症、美國中心姿態造成的國際知識貧乏、男性對女體的典型眼光、權貴人士的私相議通…每個片段雖然都極其有趣,卻造成了全片破碎、零散的主要觀感,所以,正確的問題應該是:史派克李到底想透過這樣的劇本傳達什麼訊息?


答案很可能是:銀行的搶案只是幌子,社會體系建構出的巨大騙局才夠正點。


在這場銀行搶劫危機,所有主動、被動的參與者,都是來自實體世界的縮影,不同年齡、性別、種族、宗教與社會階級雜處於有限的空間,警政系統、政治系統則環繞在外,構成了一個象徵的社會體系,代表大多數被剝削者的人質,被象徵投機份子的搶匪恐嚇、被代表國家機器的警方壓制、被代表特權團體的市長與銀行董事漠視,人質的安全看似唯一的考量,實際上的利益流動卻高於一切地暗自運行。


籌碼在被剝削者不知道的角落被交換著,資訊以被剝削者無法理解的方式遞送著,醜惡之事已發生、正在發生、未來還會發生,但被剝削者不會清楚明瞭,他們喪失了時間、輕賤了尊嚴、損逝了清白所換來的結果,不是任何正義,而是他們難以參透的渾沌現況與無力感。


然而,被剝削者以外的人,普羅大眾以外的玩家,投機主義者、特權份子、政治人物、警方代表,顯然都獲得了確定的利益:搶匪奪得了價值連城的標的物、董事長將以金錢保住自己的名譽、市長靠了酬庸手段維繫了自己的地位、特派擦屁股專員獲得可觀的金錢,警探則以晉升為報償做為放棄究底的條件,皆大歡喜、各有所得,而中間造成的一切損失,誰買單?納稅人、保戶、普羅大眾、被剝削者,結構上位的人,不是滿了荷包、就是損害極小。


到頭來,能夠幸福快樂的,真的只有阿久津真矢口中的六%的少數份子,剩下的絕大多數,則繼續活在這巨大的、網狀的騙局裡,永遠失望著、失血著、被剝削著,一如這部電影裡的大部分角色。


這才是所謂的,完美的,騙局。

作者:Arrhythmic Riffle 【天空約定的城邦】

本期焦點-【v.059】 2006/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