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者無敵:善用貝多芬
不論是拳擊場或者是格門場上,選手都急著想要打敗對手,這麼血性,這麼暴力的場合,豈有古典音樂的揮灑空間?
一般人很難把古典音樂與拳擊連結一氣,更別說可以手腳並用的綜合格鬥(Mixed Martial Arts)了,蓋文.歐康諾(Gavin O'Connor)執導的《勇者無敵(Warrior)》不但出現了古典音樂,還溶進劇情,成為獨具一格的煽情元素。
電影中出現的元素都非偶然,都有其創意,這也難怪所有人看完《勇者無敵》時都急著想知道:為什麼是貝多芬?為什麼是《快樂頌(Ode To Joy)》?其間有無奧秘?有啥微言大義?其實,歐康諾並沒有提供答案,卻已吊足觀眾胃口了。
《勇者無敵》中有一位格鬥運動訓練館的教練Frank Campana(由Frank Grillo飾演),就是一位鍾愛古典音樂,信仰貝多芬的技擊格鬥高手。平常在訓練選手時,就愛在館內播放貝多芬的《快樂頌》,「感受貝多芬!(Feel the Beethoven!)」更成為他不時掛在嘴邊,叮嚀選手的口頭禪;一旦選手要出賽,配合出場都會有一首自選曲音樂,他不會選電音,亦不愛搖滾,永遠的《快樂頌》,最成為他最與眾不同的註冊商標。
古典音樂鮮少以運動賽事做主題,反而是有些運動賽會從古典音樂上得到有趣的連結,1990年世界盃足球賽(1990 FIFA World Cup)以就帕華洛帝(Luciano Pavarotti)演唱的《杜蘭朵公主(Princess Turandot)》中的名曲《徹底末眠(Nessun dorma)》做開幕演唱,把義大利文化和足球賽事做了既古典又現代的連結,動 人的旋律、肅殺的氣氛和絕美的高音,都讓講求速度、勁力與腳法的足球運動得著了優雅的樂音包裝;同樣地2010年的美國職籃明星賽NBA All-Star game也拍攝了一部結合在地鐵演出的小提琴演奏與籃球賽會的短片,讓充滿活力、野性與細膩平衡感的籃球賽會,另外有了全新的視野。
是的,在完全意想不到的場合,聽見一些看似不搭調的古典音樂,就會有突襲窡果,亦可能激射出神秘魔法,更添三分韻味(其實,不只古典音樂有如此功效,流行音樂亦有重新界定的潛能),大導演庫布立克(Stanley Kubrick)在《發條桔子( A Clockwork Orange)》就顛覆了古典和流行名曲的既定印象(從「Singing in the Rain」到「威廉泰爾序曲」皆然),讓人時而莞爾一笑,時而讓人拍案叫絕。
更有趣的則是,很多音樂家也相信演奏家可以從運動中得到更多的啟發與靈感,美國伊士曼音樂學院(Eastman School of Music)的低音大提琴教授James Vandemark就相信多上拳擊課才可以訓練得出更優秀的演奏家,他本身就是拳擊選手,透過拳擊訓練,他要演奏六呎高的低音大提琴就更輕鬆自在了,於是他鼓勵班上同學每星期抽出一小時的時間跟他一起去上拳擊課,透過揮拳打沙包的出力訓練過程,不但可以鬆弛肌肉,調整姿勢,甚至還能暢通心血管,達到紓壓效果(當然啦,前提是這些音樂系學生上課前都要先學會保護之道,懂得用膠帶保護手掌,而且只要不相互對打,就不容易發生拳傷意外)。
但是,生活歸生活,電影歸電影,《勇者無敵》為什麼選了貝多芬?為什麼選了《快樂頌》?卻不是《命運交響曲》?《命運交響曲》的破題強音,確實震撼,但是不如《快樂頌》那般熱血沸騰,熱情昂揚,這是透過樂曲旋律的身心反應來做選曲註解,貝多芬創作《快樂頌》時已然喪失聽力,卻不被命運擊倒,寫下人間天籟,《勇者無敵》的Fran教練在訓練場上不時呼喊貝多芬的名字,要選手從音樂旋律中找出活力熱能;男主角Brendan(由Joel Edgerton飾演)出場時,更以《快樂頌》的旋律設計出與眾不同的身份符號;甚至Brendan在擂台上已經被摔打得暈頭轉向,敗象畢露時,Frank還是依舊高喊著:「想想貝多芬!(Think Beethoven!)」他的呼喊,他的配樂,幾乎都把世人所認識的貝多芬元素都給抬了出來:在樂音中昂揚!在困境中奮戰!貝多芬主題如此明確,符號如此淺白,以致於電影配樂家Mark Isham也在終場音樂中溶進了《快樂頌》部份旋律。
電影音樂有時只是烘托,有時卻渴望讓人聽見,《勇者無敵》選擇了《快樂頌》,但沒有陷溺其中,用音樂來打造格鬥奇蹟,偶而浮現的《快樂頌》,就像盤開胃小菜,多添了看電影的樂趣,也算奇襲奏效的奇兵了。
作者:藍祖蔚
【藍色電影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