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社群網戰》:一杯看劍氣


比連珠砲還要快的伶牙利齒對話,原本是只有喜劇電影才愛玩的唇槍舌劍遊戲,但在《社群網戰》中卻成了網路世代的思考節奏。


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執導的《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是一部「英雄建國」電影,主要噱頭在於介紹當紅網站「臉書(Facebook,)」的崛起歷程,介紹「臉書」創辦人馬克.佐克柏(Mark Zuckerberg)如何從一個電腦駭客變成網路大亨,全片帶有濃烈的英雄出少年的傳奇色彩,著力更多的卻是「狡兔死,走狗烹」的人生現實。

社群網戰》最有趣的論述在於「臉書」雖是著名的社交網站,但是創辦「臉書」的馬克卻是很不會社交的宅男。電影從他與女友Erica (由Rooney Mara飾演)的餐廳約會談起,馬克展現的龜毛、挑剔與言詞尖酸刻薄特質,確實給人.極不浪漫的苛刻感受,Erica的當眾氣憤離席,對馬克當然是一大羞辱,所以氣憤回到宿舍,寫下傷心情人才會冷嘲熱諷的部落格文字後,進一步從哈佛大學的學生宿舍中找出同學圖像,寫出了美女醜女比圖賽的程式,架設了Facemash網站,開始了「臉書」前身的網站傳奇。

在社交上受挫的宅男,卻能建立史上最成功的社交網站,這種敗部英雄的奮起傳奇確實蘊含了許多耐人深思與討論的議題:可以說是悲憤中的靈光,讓馬克洞悉人性,引領了他的一生;也可以說是復仇的火焰照亮他的前程;更可以說是窮困的天才,在挫敗中悟出了反敗為勝的奧妙。

不論是「臉書」或者是《社群網戰》,都在訴說資本主義世界中一項永不改變的事實:有人氣,才有實力。再精彩的部落格,沒有讀者,就沒有影響力;再精緻的電影,沒有觀眾,就沒有再創作的機會。人氣,不只是網路世界的唯一生存指標,更是企業經營念茲在茲的Business Model(商業模式),名稱或許並不一致,卻是所有夢想與希望的所繫。

「臉書」的成功是21世紀的網路傳奇,《社群網戰》借用「臉書」的擴張史,並不是想替影迷上一堂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的實務課程,也無意藉此鋪排一種勵志傳奇,反而它回到古典悲劇的框架中,讓觀眾看到一個王國的建立固然植基於開國之君的「機緣」與「才情」,其間的「誠信」、「友誼」和「金錢」都不可或缺,但是伴隨成功而來的「權力」、「忌妒」與「背叛」,更是血淋淋的人生真味。

介紹完「臉書」的建國首戰後,《社群網戰》後三分之二劇情的主要架構就以三起真實訴訟案件為主軸,首先是馬克被校方電腦主管控訴他濫用網路資源(留校查看的懲戒,其實只哄抬了他的知名度);其次則是馬克的「高貴學長」控告他剽竊創意(那亦只証明了那些以高級社團自抬身價的富家子弟,看似有錢有勢,其實個個腦袋如漿糊);第三則是馬克「唯一」的朋友,亦是「臉書」的共同創辦人Eduardo Saverin告他惡意欺騙,這才是看穿馬克現實無情(合夥人跟不上擴張腳步,註定就得遭汰渙,情義只是同情弱者的美麗口號而已)的犀利一擊。


馬克與Eduardo 有共同打江山的革命情感,他不但最能明白馬克的失戀心情(因為關心好友,常去看好友的部落格),也曾經在窗子上寫下他個人提煉出來的數學運算公式(讓facemesh網站得能一夕爆紅的關鍵推力),甚至在資金短缺的年代中,即使Eduardo 只能募得一千或一萬八千美金的兩項金援行動,都攸關著「臉書」的成敗關鍵,就算Eduardo 真的稚嫩,視界真的不夠寬遠,但是那種「一杯看劍氣」的意氣雄飛,才是最動人的青春。


Aaron Sorkin的劇本非常流暢地用三起官司聽証會,穿插出馬克奮鬥歷程的「官式公文書」論述(不管是來自新聞報導,或者公開文件,都有實証可稽),以及私人回憶的補充(那是個人印像主義的感性註解,允許偏見,也允許誤讀),全片因而得以在理性與感性的網路鋪排下完成了「臉書」建國演義。

馬克在二十歲那年就建構了「臉書」網站,二十三歲就成了億萬富翁,Aaron Sorkin的劇本架構,其實是植基於他的宅男神童形象,例如可以徹夜未眠寫程式,靈感來時,什麼都可以拋下;工程完成,立刻就倦極癱睡;在教授出題考同學之際,毅然起身,教授不悅正要冷嘲熱諷之際,卻可以背不也回地吐出標準答案;比爾.蓋茲來演講,Eduardo還忙著把妹,只有他一人若有所思…不世出的天才,通常都會有不拘泥世俗禮儀的特立獨行,《社群網戰》的英雄塑像工程,無非就是依據傳統公式如此運作。

但是更重要的手段是,正因為有這三起法律攻防,Aaron Sorkin透過馬克讓人迫不及防的答辯詞說出:「一位完成精緻椅子的人,並不需要付錢給其他也做出過椅子的人。」以及「我被校方起訴的罪名,其實應該得到校方更多的感激(…因為我挖出了學校網路的缺陷…)」等既犀利又精準的傲骨名言,Jesse Eisenberg飾演的馬克精準呈現了天才受困在泥沼中的不耐,《社群網戰》中飛快速度的對話結構,其實也是網路世代飛快運算節奏的一種平行節奏,跟得上的觀眾,其實就有如在享受一種與天才對話的火花洗禮。

形式,決定了趣味,對話,就是《社群網戰》的32位元形式,大衛.芬奇的美學定調,讓《社群網戰》從形式到內容都有了網路世代動感節奏的美感。

作者:藍祖蔚 【藍色電影夢】

本期焦點-【v.300】 201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