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名媛教育》:古典樂把妹


喜歡音樂的人,看到電影導演用音樂來說故事,一定會覺得興味盎然,特別是音樂既可以做為文化包裝,還可以引爆笑料來消遣,電影的面向就更豐富了。

有人學音樂是真心喜好音樂,有人學音樂則是基於必要的文化美容,丹麥導演瓏雪兒菲格執導的《名媛教育》中則是既探討了學音樂所為何來,同時也在樂器上玩文章,譜出很有趣的音樂對話。


名媛教育》係根據英國名記者Lynn Barber在2009年出版的回憶錄改編而成的1960年代青春往事,她的父親雖然經濟狀況不是很好,卻也勉力供養女兒去學費昂貴的女子高校(Lady Eleanor Holles School)就讀,後來則又進入牛津大學的聖安妮學院(St Anne's College)攻讀英國文學,電影劇本把林恩的名字改成了珍妮,找來凱莉墨里根擔綱,故事的年代就設定在她即將從高校進入大學的那段青春時光。


珍妮的父親雖然支持女兒唸名貴私校,但是卻不太支持會拉大提琴的女兒花太多錢及時間去學琴,女兒會拉大提琴就夠了,技藝精不精湛,不頂重要,音樂只是文化包裝,一種身份外衣而已,他告誡女兒的名言是:「拉琴可以是妳的嗜好,嗜好卻未必要妳天天耗在裡面。」學樂器,演奏音樂,對他而言只是一個社會進階的包裝工具而已,既然未來不會當演奏家,又何必花那麼大力氣去學琴呢?那是完全不符合中產階級的投資報酬率的。


珍妮其實並不確知她對音樂或樂器究竟有多狂熱,但是參加了學校樂團,至少可以與同學有共通的社團話題,不會太孤單或者太特立獨行,重要的是,她也在樂團中享受到男同學的仰慕與追求。


不過,《名媛教育》最精彩的兩場樂器戲卻是在男主角彼特沙特飾演的大衛出場之際。那天,多雨的倫敦正在落雨,珍妮帶著大提琴正在路邊等公車,大衛開著跑車經過,看到淋著落湯雞的珍妮,於是就下車搭訕,從「我愛音樂,看不得樂器淋雨,妳絕對不會搭陌生人的便車,但是妳可以把大提琴放上車,不要讓它再淋雨了,如果妳不放心,一把大提琴值多少錢呢?我可以先付給妳…」 風趣幽默又貼心的開場白,讓珍妮笑開了懷,她只在雨中走了幾步,就不再堅持,欣然地對大衛說:「我可以和我的大提琴坐一起嗎?」


大提琴先上了車,珍妮也上了車,這時候的大提琴不再只是文化美容的實用工具而已,它已經進化成為男女追求愛情的媒介了。


情竇初開的珍妮對於未來人生有著各種的想像與憧憬,父親期待她能申請到牛津大學就讀,她也相信進了大學之後就可以讀自己想讀的書,聽自己愛聽的音樂,隨意看畫展或者法國電影,跟博學多聞的人天南地北聊天,大衛的利害之處就在於他正是什麼話題都接得上的博學多聞之士,很快就套出了珍妮正在演奏艾爾加的「第三號交響曲(Symphony No. 3)」,然後扯出了艾爾加與猶太人並不搭調的話題,逼著珍妮澄清:「我不是猶太人。」然後再不急不徐地回應說:「我是啊!」多是多高明的泡妞交心手段啊,一段雨中邂逅,就在音樂和樂器交會中得到會心一笑的抒展。


後來,大衛果真說服了珍妮雙親,讓他得能帶著珍妮去聽一場拉威爾(Maurice Ravel)的《前奏與快板(Introduction et allegro)》音樂會,隨行的還有多明尼克庫柏飾演的丹尼與羅莎蒙派克飾演的海倫,那是一場得正襟危坐,全神貫注聆賞的音樂會,但在此時,珍妮才發現海倫雖然衣裳華麗,卻不識法文之妙(那也是一種尊貴品味的文化標籤),而且很受不了拉威爾的音符催眠,海倫在音樂會之後還講了句讓人捧腹大笑的名言:「每一回聽古典音樂時,我都覺得好像是來參加自己的喪禮(I always think I'm going to my own funeral when I listen to classical music.)。」


是的,強要附庸風雅,強做解人,確實是痛苦至極的折磨,珍妮或許衣著平庸,但是她的音樂修養與品味,卻也在大衛的友朋友中顯得極其突出,淑女風華與青春才情就在珍妮與海倫的並列與排比中,得出高雅與庸俗的鮮明結論了。


電影中的每個元素,每場細節都絕非偶然,這兩場音樂戲,既鋪排了一見鍾情,又展示了一往情深的電力交流,雖然最後情節逆轉,結局出人意料,但有音樂的地方,就有一曲難忘的魅力,短短兩場戲,卻已餘韻無窮,電影的密度就在音符護送下,創造了雋永高潮,對我而言,這就是精湛功力了。

作者:藍祖蔚 【藍色電影夢】

本期焦點-【v.268】 2010/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