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沉重又嚴肅的《諜對諜》


《諜對諜》的劇情有如一堂國際政治、財經交易、商業合併、王室奪權、少數民族誓死自衛的當代國際新聞課程,平常不看國際新聞,不關心國際財經,只聽過回教什葉派,卻不知道黎巴嫩真主黨是什麼黨的人,聽起法語和阿拉伯語都像是同一種語言的人,看來自是備感吃力,既不敢嫌棄劇本太龐雜,又不願承認自己的生活太單純,關心與了解的議題太單純了。

作家的寫作文體,通常就是他的風格。高手的風格就是外人可以模彷,但是永難得神髓。


印像畫派畫家使用的點畫法,每一點都有用色哲學,單獨來看,意念不明,總體來看,卻是意像鮮明。

現代小說家,一度流行意識流寫法,看似斷簡殘章,千頭萬緒,最後萬流歸宗,綱舉目列,神態自在。


近年來的好萊塢電影則時興了美國影評人Roger Ebert所形容的「網路超連結(hyperlink)」的創作法。電影中的十幾二十位人物,各自有生活空間與愛恨情仇,在編導的巧手串連下,看似陌生獨立的個體卻終於能編織連結成一個生機盎然的故事,近來的《靈魂的重量》和《衝擊效應》如此,十多年前的《大峽谷》和《銀色性男女》亦如此,歐洲電影《殺人短片》和《暴雨將至》不亦都是同樣的創作心法嗎?


我的部落格,以電影為主,所有連結的網站都是我平常經常去看的網站,都是與電影、音樂或文學有關的網站,看到連結,你多少可以猜出我的品味,得知我的生活重心,把超連結的概念發揚光大,就是一個人物,一椿事件的多重論述。這種連結應用到電影上,越是繁複,就越見功力。


然而,最重要的前提是:「你的連結主體是什麼?」


我的網路連結及自身寫作,讓大家看到一位中年影迷面對電影的心態及思考層次。電影創作的主體也要明確,才會讓觀賞者獲致強烈印像。否則就不知所云了。


今天去看了金球獎最佳男配角得主喬治.庫隆尼的得獎作《諜對諜(Syriana)》,散場時,很多人表情凝重,因為不知該如何用最適切的話語形容這部二個多小時的電影。


首先,它有CIA探員,也有衛星暗殺、撞船自殺及綁架脅迫的劇情,甚至還有硬拔指甲的酷刑,每一個高潮都夠人屏氣凝神,但它不陷溺,也不灑狗血,因為它不是007那類的間諜電影,更不像《瞞天過海》那樣的鬥智鬥力,它有一面更遠更的國際現勢藍圖。《諜對諜》的片名讓人有了錯誤的解讀與期待。


其次,《諜對諜》的劇情有如一堂國際政治、財經交易、商業合併、王室奪權、少數民族誓死自衛的當代國際新聞課程,平常不看國際新聞,不關心國際財經,只聽過回教什葉派,卻不知道黎巴嫩真主黨是什麼黨的人,聽起法語和阿拉伯語都像是同一種語言的人,看來自是備感吃力,既不敢嫌棄劇本太龐雜,又不願承認自己的生活太單純,關心與了解的議題太單純了。


其實,《諜對諜》的劇情大意我們可以簡單用一句話來概括:「石油短缺危機下的利潤和權勢攘奪。」但是,導演Stephen Gaghan的跳躍性思考及斷裂式的剪輯手法,有點畫法的手痕,亦有意識流的莫測高深,更發揮了網路超連結的主題連想結構,它是一部向觀眾知性、知識和智力挑戰的作品。


看完《諜對諜》,你很難不沈重,因為主題原本就嚴肅,手法則是撲朔迷離又斷裂,這種考驗,很少有人可以說他都看得懂(因為能夠清楚認出中東人、美國人、官員、油商就已經很難了,更何況還要掌握每一場跳躍場景下的政經背景和利害關係)。


可是,看完《諜對諜》,你也會發現好萊塢正在變,努力要創新說故事的手法。有一天,看電影像上課,有娛樂刺激,還能教你石油產業的政治經濟學,以及CIA打死不認賬的間諜背叛學,還是很有意思的。

作者:藍祖蔚 【藍色電影夢】

本期焦點-【v.050】 2006/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