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新聞 ﹥News Content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宛如紀錄片版《與惡》!展開人本關懷的理性對話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期望透過最靠近死刑犯的周圍人物側寫,讓觀眾更了解死刑的模樣,除了新聞報導的視角,從更多元的角度進行對話,帶動對於社會議題及司法改革的討論。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於2019年金馬影展世界首映,並入圍2020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兩場影展的放映場次皆以秒殺的速度完售,也受到許多關注相關議題的名人推薦。行政院政務委員羅秉成接受短訪時說:「不論你支不支持死刑,這部片都會讓人思考,什麼是罪,罪責是如何發生的。」曾接觸過第一個案例A的監察委員高涌誠則指出:「國家以為他用很簡單的方式來處理人生的艱難,可事實上親情的糾纏與人生的艱難不是用這麼簡單的方式就可以處理的。」

日前甫從時代力量退黨的林穎孟議員也在觀影後提到:「透過律師和家屬的側寫或訪談,讓大家更瞭解知道死刑不只是單一面向。」尤美女律師則表示看完心情相當沈重,「死刑的議題在社會上沒辦法好好被看到,只有兩極化的贊成或反對。但其實這有很多面向,當我們從人的角度去思索的,是什麼原因讓這些人做了這個錯誤的選擇,是值得被思索的議題。」時代力量議員黃捷出席高雄場特映會時,提到片中長達3分鐘的鄭捷父母下跪片段,則表示:「讓人難過,社會對加害人家屬這樣公審,真的是所謂的正義?還是大家要的只是情緒呢?這部片作為引子,讓我們思考整個社會需面對的結構性問題、制度面的問題。」

死刑在台灣已有非常多的討論,而本片不只呈現整個制度的流程,也讓最靠近這個制度的人去告訴觀眾死刑到底是什麼樣子。無論是站在廢死或反廢死的立場,都能從本片看到不同的面向,進而去做更深入的思考與討論。曾歷經十多年冤獄的鄭性澤更提到:「我曾經是一個死刑犯,死刑的議題對於我來說真的不只是個人的問題而已,還有我的親愛的家人,他們都要面對。」

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以鄭捷案件作為原型,讓死刑議題在前段時間也引起廣大討論的導演鄭有傑觀影後提出:「不管立場如何,大家面對死刑議題知道的真的很少,對於面對死刑的家屬或當事人,還有很多東西是我們不了解的,不管是什麼立場,都希望大家來觀影,看完之後能做出理性的討論。」

導演李家驊在昨晚的台北場特映會提到,這場特映會對他的意義重大,能夠聚集這麼多關注相關議題的人士,以及支持他完成這部電影的劇組人員。另外也特別感謝發行商的支持,願意力挺本片,讓這個議題獲得更多關注以及理性的討論。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期望透過最靠近死刑犯的周圍人物側寫,讓觀眾更了解死刑的模樣,除了新聞報導的視角,從更多元的角度進行對話,帶動對於社會議題及司法改革的討論。片中以三組死刑犯的家屬和辯護律師等人的角度切入,包含尚在服刑中的A、去年初於台北看守所自縊的陳昱安,以及2014年犯下台北捷運隨機殺人案,並於兩年後伏法的鄭捷。全片以平實採訪片段與報導影像,不拘泥於法條本身,而是深刻表達導演對「人」的處境關懷,爬梳現代台灣司法死刑史之餘,也引出對現行體制的叩問。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今日於全台上映。

相關新聞


本日焦點-20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