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新聞 ﹥News Content

《小丑魚》導演曲全立預告將拍3D鬼片


《2010台北電影節》今日(7/8)舉辦第二天的「數位3D驚艷台北」國際論壇,下午主要探討「電影美學與3D立體影像的未來」。邀請兩岸三地知名導演暢談拍攝3D電影經驗。

2010台北電影節》今日(7/8)舉辦第二天的「數位3D驚艷台北」國際論壇,下午主要探討「電影美學與3D立體影像的未來」。邀請兩岸三地知名導演暢談拍攝3D電影經驗,包括台灣首部3D真人實拍電影《小丑魚》導演曲全立、大陸首部3D歌舞片《樂火男孩》導演林華全、大陸首部全3D電影《唐吉訶德》導演阿甘,以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所長李道明,都在論壇中分享自己的3D經驗。

曲全立將3D電影美學細分為文化、經濟與技術美學,並透過《阿凡達》的成功經驗,將3D美學提升到經濟與商業升級的可能性,更期望往後拍攝3D電影時,都可以分出「導演」及「3D技術導演」兩項分工,讓拍攝過程可以更加流暢順利。

曲導表示,他拍《小丑魚》的初衷,是因為腦部開刀後拍給女兒看的,希望啟發她正面思考。他很滿意《小丑魚》所營造出來的互動效果,不但讓許多小朋友現場驚呼,並試圖伸手去抓近在眼前的氣球,以至於太過激動而揮到前方觀眾。在偏遠地區學校義演,校長抓著他手感謝他影片中的教育意義。

正在參與3D《五月天演唱會》電影的曲導,也透露下部作品將會以「3D嬰靈」作為拍攝題材,期望從恐怖驚悚的角度,開創台灣3D立體電影的嶄新格局,影片預計會在今年下半年推出。

林華全導演則表示,由於目前3D電影都需要戴上3D眼鏡,商業電影觀眾主要訴求的就是輕鬆,他認為要克服必須戴3D眼鏡看電影的限制。

李道明教授則參考國外評論,指出3D電影的敘事美學仍然處在襁褓階段,而隨著《阿凡達》的成功,導演詹姆斯‧柯麥隆成功調和2D電影的敘事語言與3D電影的感官幻覺,讓3D不再只是噱頭效果,更也因為經過美學思考,3D電影勢必可以從視覺奇技,提昇成為電影敘事的美學形式。

現場觀眾也提出「嚴肅電影是否適合拍3D?」此一討論,三位導演都肯定嚴肅劇情片當然可以3D立體化,以《高興》一片晉身億萬票房導演的阿甘表示,對嚴肅電影一詞反感。他說若是論3D帶來的觀影障礙,他覺得柏格曼的黑白經典片也有同樣問題。

學理工出身的阿甘表示,自己一戴上3D眼鏡就愛上3D電影,現在取下眼鏡看不是3D的影像,他會感到不滿足,他認為創作者應該瞭解表達故事的這項工具。

至於有人指出華語導演對3D的態度,像是把3D當「救命劑」,阿甘很不以為然,他認為這五年來大陸電影市場蓬勃,每年有近三成的增長,根本不存在救命的問題。李道明則指出,有反對3D的學者指出,若有一天史柯西斯也去拍3D,就表示3D會普及了,而現在連史柯西斯也熱衷拍3D電影。

曲導鼓勵電影創作者要敢於冒險,不要為自己設限,林華全說要抱持熱忱的心態去拍就對了。曲導透露自己剛開始為《小丑魚》後製時,吃了一個月暈車藥,後來去和眼科醫師及腦神經科醫師研究改善,《小丑魚》和《阿凡達》一樣走舒適路線,不特別用3D突出效果去吸引人。阿甘認為3D電影目前還有許多缺陷必須克服,但也因為這些缺陷,我們可以試著從中去尋找它的美感。

2010台北電影節》「3D概念館」單元,將從9日開始在總督數位影城盛大起跑,播放一系列來自台灣、中國、法國等地精彩3D電影作品,題材多元,部部精彩非常適合闔家觀賞,9日起有台灣第一部3D立體真人實拍《小丑魚》、中國首部3D歌舞片《樂火男孩》、探討海洋世界生態奧妙的《海豚與鯨》、《海底樂園》、《3D鯊鯊鯊》、以3D技巧拍攝全世界最大馬戲藝術節的《夜遊馬戲團》、法國知名3D後製公司所推出的《立方體動畫集》,當然也有開創3D電影里程碑的重要作品《阿凡達》。

(本新聞由台北電影節提供)

相關新聞


本日焦點-201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