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比死亡更悲傷的故事:被心智綁架而沒真正活著的你
大家都太清楚在現實永遠跟不上期望的痛苦中陷入掙扎,是什麼感受。但這個痛苦的根源,不是那該死的困境,也不是大家都會死但還是怕爆啊的死亡,而是是人都會有、結果論的心智。因為「死亡並不讓人悲傷;讓人悲傷的是,大多數人根本就沒真正活著。」
「死亡並不讓人悲傷;讓人悲傷的是,大多數人根本就沒真正活著。」2012年看了《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2006)的電影,2015年決定把它的原著小說買回家珍藏。在往後六年的時光裡,憑著直覺想看就翻,前陣子終於和蘇格拉底完成告別。告別不代表他消失了,反而他一直存在著。從開始接觸這部作品的2012年開始,直到現在—永恆的每個當下。
他說:「心智的誕生就是感官知覺的死亡。」
這個聽起來很莫名其妙的抽象概念,具體來說是人們的心智會尋求「目的、安全感及快樂」,好從困境和對死亡的恐懼中獲得解脫。而年齡已增長到可以接觸這部作品的人們,怎沒嚐過困境和面對生死課題的滋味?大家都太清楚在現實永遠跟不上期望的痛苦中陷入掙扎,是什麼感受。但這個痛苦的根源,不是那該死的困境,也不是大家都會死但還是怕爆啊的死亡,而是心智—對人事物的想法、如何思考過去和未來、事後如何解讀上個當下的感受。
甚至不用天大的困境或死亡,無聊就能讓人痛苦。但事實上這個痛苦也是太依賴心智所致:「你還是個孩子時,世上的一切都會像破天荒頭一遭那樣出現在你的眼睛、鼻子和觸覺前面。可是如今你得知每樣東西的名字,還把它們分類。事物越來越令你厭煩,因為對你而言,它們都只是名稱而已。心智中枯燥的概念蒙蔽了你的知覺。」
這些他者成了名稱只是第一步,接下來人們會習慣把自己的人生也變成一塊又一塊的名稱,像是「成就」、「快樂」、「名聲」……。當人們獲得不了這些有名稱的東西就會痛苦,得到了過沒多久又會感到失落與空虛。因為滿足了結果論的心智,還有千千萬萬個結果論的心智,等著你去滿足,怎樣也滿足不完。
當你超越了是人都會有、結果論的心智,你會:「沒有光顧著眷戀地望向山頂,而是直接看著前方,一次只踏出一步。」你會:「寧可盡全力而犯錯,也不要瞻前顧後、小心翼翼地避免犯錯。責任意味著同時領悟到歡樂和代價、行動和後果,然後做出選擇。」你會將心力集中在盡最大的努力,同時放下對結果的執念:「當中再也沒有一個『你』要去做什麼。你一旦忘了自己,就會變成你所做的事物。因此你的行動就自由、自動自發了,同時不再有野心、抑制或恐懼。」
你會發現:「永遠都是當下這一刻!唯一能確知的事情就是,你在這裡。」當任何人事物、自我的情緒和思緒,嘗試將你帶離此刻此地,都會記得留在當下。你的直覺會告訴你此刻你要踏上哪條路,那條路的目的地無須追尋,當你行走時就一直存在著。是的,那就像人們口中常說的過程論,活在當下。
即使終得一死,死後的自然循環,也將讓人發現:「看著大地、天空、太陽、樹木、湖泊和溪流,這些通通都是我,其間根本沒有分野。」於是不再受困於掙扎著要「成為重要人物」的心智,真正體會到:「所有的成就、所有的目標,都同樣討喜,也同樣多餘。」不需為所做之事定下目標,只為所做之事盡全力地活著。因為快樂並非達成目標、得到後最終化為虛無的產物,快樂是生、是死、是宇宙間自然的循環。快樂即是過程,存在於活在當下的這個你的本身。
相關文章
- 啟憾真諦:《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2008/04/26)
-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為心靈加滿油 (2007/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