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牠:第二章》觀後感:你成為你想要的樣子了嗎?


《牠:第二章》結局動人引出魯蛇們回到起點的團結,和不忘與小丑對抗的勇氣,在其中一個角色的書信告白中,更鼓勵魯蛇們重回生活後能有真正成長的力量。

牠:第二章》描述魯蛇俱樂部成員長大,27年後都已搬離故鄉德瑞鎮,比爾成為電影劇作家,貝芙莉和丈夫成立服裝品牌,瑞奇已是喜劇演員,班變瘦當了建築師,史丹利住在紐約高級區段,艾迪當了風險分析師,而麥克唯一留在小鎮,觀察小丑是否復生。

電影開頭取自小說。史蒂芬金80年代曾訝異一件恐同案,一名有氣喘的同志被年輕人毆打丟入水中致死,他印象深刻,因此將此事件放入書中,而導演安迪馬希提也將這一段保留在電影。


導演安迪馬希提與編劇蓋瑞道柏曼的首集《》,帶給影迷強烈的驚艷,片中精神分析式一一拆解恐懼的對象,投放到源自童年家庭成長的陰影,再以詭譎不可測的小丑催化再現每個內心恐懼,隨之一一串連,成為恐懼的代言人,造就《》的獨特。

小丑彷彿勾出我們對心靈奧秘的好奇,表面上,觀眾被小丑吸引,但象徵上觀眾是被無法意識到的領域吸引,並深感共鳴,沉浸其中。在續集《牠:第二章》中,導演安迪馬希提將此點放大再加倍,他是整部作品幕後真正的小丑,將戲中每個魯蛇角色視為一面鏡子,以人性軟弱為媒介,觀眾就像進入他設計的遊樂場所,照著一張又一張的哈哈鏡,藉此得到驚嚇或是獵奇的刺激消遣。然而,導演這次對恐懼出現的頻率,在拿捏過多與過少之處稍有失準。電影以小鎮對同志的恐懼開啟,麥克招集魯蛇重聚,喚醒他們遺忘的恐懼(電影裡意外選擇吃中餐當團圓飯);再是魯蛇回到家鄉德瑞,在抗拒中各自搜尋他們壓抑與潛藏已久的恐懼記憶;最後直面小丑,也直面內心深處恐懼,從魯蛇彼此的陪伴獲得正面的力量。


上述其實不難想見,本作的難題在如何讓七個長大的魯蛇的恐懼和抗拒,能像前作一樣引人入勝而不令人感到重覆和彈性疲乏。電影呈現最初七個魯蛇接到麥克電話的反應,是以一種流動不間斷的畫面設計,讓每個魯蛇突然驚嚇想起小丑潘尼懷斯的動作,交相呼應製造恐懼連帶重新甦醒的印象,也用每個魯蛇角色長大的處境,如貝芙莉嫁給施虐的丈夫,班仍是孤家寡人,有些慮病傾向的艾迪當了風險分析師,卻矢口把同樣有控制欲的妻子叫成媽媽,來對照每個人雖然長大,卻仍未離開兒時陰影,也未曾察覺。

接下來,電影敘事的「拼貼」感漸重,在魯蛇各自面對內心恐懼,同樣手法的閃回、驚嚇節奏,似乎沒有達成憶起往事時的情感力道,換言之,每位魯蛇的恐懼和抗拒歷程看起來「大同小異」,加上要處理七位,最後大戰還有不少類似恐懼特效傾巢而出,雖導演已盡力讓電影不沉悶,用豐富影像聲音以及史蒂芬金的趣味客串調合,但還是難逃略感疲乏。


反之在大戰後走向結局尾聲,《牠:第二章》重拾情感。戲中已經是劇作家的比爾不斷被揶揄寫的結局不夠好,電影在接連相似對白揶揄中,倒是謹記結尾要讓觀眾感到滿意和宣洩。結局動人引導出魯蛇們回到起點的團結和不忘與小丑對抗的勇氣,在其中一個角色的書信告白中,更鼓勵魯蛇們離開德瑞鎮重回生活後能真正成長,用對抗小丑時的態度,繼續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這樣的結局,也讓一陣子期待、追隨魯蛇腳步進戲院的觀眾們,能得到與魯蛇一起成長的圓滿感動。

作者:Angela

相關文章


本期焦點-【v.722】 2019/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