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NT Live劇評】《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政治的虛偽、玩弄與悲劇


選舉與公投所反映的結果究竟是民主還是民粹,這兩者之間的界線又在哪裡?莎士比亞的羅馬系列總是能帶給民主世代的觀眾更深一層的思考掙扎,他呈現獨裁的恐怖與悲劇,但是他也不諱言民粹的令人厭惡。

"Not that I loved Caesar less, but that I loved Rome more."

尤利烏斯凱撒(Julius Caesar),人們十分熟悉的羅馬悲劇英雄,他被反叛者所刺殺,而最後舉起屠刀的是他親近的布魯圖斯(Brutus),凱撒死前最著名的一句話是“Et tu, Brute!” (中譯:還有你嗎,布魯圖斯?)

2018年年初在英國Bridge Theatre上演的《凱撒大帝: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從卡司公布開始就備受期待,除了班維蕭(Ben Whishaw)和大衛莫瑞賽(David Morrissey)等人一端出來就知道是演技保證,導演尼可拉斯海特納(Nicholas Hytner)對現代化的精準掌握也讓人對他的作品總是充滿信心。

將莎士比亞重製成現代版,是近幾年英國劇場流行的一大趨勢,讓這些演了幾百年、觀眾也都耳熟能詳甚至倒背如流的老戲得以注入全新的詮釋與活力,當然更重要的,現代化的服裝舞台總是能讓導演更容易在劇場裡融入他所想要的暗示,與現代觀眾建立更深的連結。


本版製作相當勇於突破傳統劇場框架,導演把Bridge Theatre一樓的觀眾席全部拆除轉化成舞台,讓站票區的觀眾既是看客也是盲從的羅馬公民,呈現半沉浸式(semi-immersive)劇場的氛圍,加強觀眾與演員的互動,讓觀眾更自然地成為表演的一部分。而最讓人感到驚艷的是,在觀眾的環繞下,整個舞台從羅馬公民廣場、布魯圖斯的書房、氣派的元老院現場,再到最後混亂陰暗的戰場,每一個場景調度都從容不迫流暢自然,在燈光與音樂的協助下,不知不覺完成換景,手段相當高明。

本製作的演員群也是一大看點,班維蕭詮釋歷史上最有名的刺客布魯圖斯,卻有著溫柔略帶神經質的書生形象,看完他的演出會覺得或許《凱撒大帝:英國國家劇院現場》的悲劇其實不是凱撒的,而是布魯圖斯的,一個順從自己的理想卻被政治的現實所擊倒的悲劇。在布魯圖斯最著名的那段演說裡,班維蕭既要充滿魅力,又不能壓過後面安東尼(Antony)的煽動力,克制中的溫柔與堅毅讓這位布魯圖斯確實能在瞬間擄獲人心,也讓後面的窮途末路更讓人心酸。


大衛莫瑞賽(David Morrissey)的安東尼表現也非常出色,前半段陽光型的忠誠可靠,中間悲痛的義憤填膺,直到最後他與屋大維共治時才顯露出的謀略雄心,在大衛莫瑞賽的詮釋裡,安東尼的政治手腕高明又陰暗,投機但又讓人無話可說,尤其在第三幕的演說,哀傷悲痛,把對布魯圖斯的肯定講得十足真誠卻又帶著三分譏諷,讓人明知道這是政客的把戲,卻又不得不被他的悲傷牽動。


本劇雖名為凱撒大帝,但其實並沒有真正的主角,也沒有真正的英雄,大衛卡爾德(David Calder)的凱撒是個典型的成功政客,滿口英雄主義,背地裡獨裁專制的骯髒也沒少做,在全劇第三幕就被殺身亡,這個版本中凱撒其實更像是一個政治鬥爭的口號,後期的安東尼與屋大維以此為名攬權,前期的卡西烏斯(Cassius)等陰謀黨也只是以此為名行嫉妒鬥爭之實。

整齣戲最耐人尋味的其實是布魯圖斯與安東尼之間的對比,導演聰明地將布魯圖斯塑造成學術派的書生外型,革命在他的字典裡更像理想主義的理論而非實踐,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布魯圖斯能夠這麼容易被卡西烏斯等人慫恿利用。布魯圖斯的理想主義更進一步表現在幾個關鍵決策上,包含從一開始就否決了斬草除根殺安東尼的提議,也包含了他所犯下的最大錯誤──容許安東尼上台發表演說。

第三幕的兩場演說之精采,除了強烈凸顯布魯圖斯之所以失敗而安東尼之所以(暫時)成功的根本原因,當然也是這齣戲兩大頭牌演員班維蕭與大衛莫瑞賽沒有煙硝卻火花四射的對手戲火拼。布魯圖斯的演說理性而克制,條理清晰、邏輯清楚,他闡述自己對於自由的理念,他也相信這樣的理念能夠說服群眾;安東尼的演說就如他這個人一樣,狡猾而華麗,但又沒什麼邏輯可言,不斷訴諸情感煽動又不斷強調肯定布魯圖斯是個高貴的人而這個高貴的人說凱撒狼子野心,這奇妙又矛盾的構句衝突,讓整個現場氛圍被激盪到了極點。其實,早在安東尼還沒上台前,布魯圖斯講完後台下群眾的反應卻是“Let him be Caesar”,從班維蕭瞬間狼狽又驚恐的反應裡,我們就可以知道布魯圖斯徹底的失敗了,群眾完全沒有跟上他的理想世界,他們只是急著再選擇一個人,繼續盲目跟從。

非常有趣的是,莎翁的三齣羅馬歷史劇(《科利奧蘭納斯》(Coriolanus)、《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安東尼與克麗奧佩托拉》(Antony and Cleopatra))裡面,只要講到羅馬公民都是很一致的描寫:盲從、民粹、毫無理性、易於煽動。在獨裁與民粹間,莎士比亞一直沒有真正顯現立場,他呈現獨裁的恐怖與悲劇,但是他也不諱言民粹的令人厭惡,或許這樣的矛盾直到今天的民主體制裡依然無法真正解決,這也是近幾年來莎翁歷史劇突然被頻繁拿出來重演的重要原因之一:劇場的職責之一,就是對時代的回應。


2018年正值英國與歐盟的脫歐談判反覆猶疑不定,貨幣貶值與政府的多項承諾跳票,讓反脫歐派充滿了憤怒不滿,導演尼可拉斯海特納在這樣的時刻呈現如此充滿政治暗示的現代版《凱撒大帝》而獲得滿堂彩,絕對有其時代的原因。凱撒出場時丟棒球帽給群眾的舉動,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美國總統川普;安東尼在與屋大維討論著如何盡量減少凱撒遺囑中承諾給民眾的財產,也多少讓英國民眾想起他們不斷被跳票的脫歐政治承諾。在這樣變動的時刻,選舉與公投所反映的結果究竟是民主還是民粹,這兩者之間的界線又在哪裡,莎士比亞的羅馬系列總是能帶給民主世代的觀眾更深一層的思考掙扎。

本期焦點-【v.679】 2018/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