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艷芳》斜陽無限,無奈只一息間燦爛
坦白說我不覺得《梅艷芳》特別出色,它跟另一部傳記電影《史賓賽》比有不少明顯缺點,然而它卻遠比《史賓賽》更加動人。《梅艷芳》喚醒了我們沉睡於心底、對於「香港的女兒」樂壇傳奇巨星梅艷芳的感情。
劇情簡介:
「留下只有思念,一串串永遠纏。」
梅艷芳經典歌曲《似水流年》中的歌詞刻劃了我們對梅艷芳的想念。2003年,梅艷芳離開了我們,一代巨星殞落,標誌著香港一個光輝時代的終結。
4歲在荔園登台的小歌手,後來唱到成為風靡亞洲的百變舞台女王,梅艷芳短短40載人生,當中經歷多少艱辛,付出多少犧牲?
星光背後,她的感情生活,她對工作的熱愛,對朋友以至對香港的情義,也成就了她那「香港的女兒」無可替代的地位。
---------以下有雷慎入---------
「女人花搖曳在紅塵中,女人花隨風輕輕擺動,只盼望有一雙溫柔手,能撫慰我內心的寂寞。愛過知情重,醉過知酒濃,花開花謝終是空,緣份不停留,像春風來又走,女人如花花似夢。」
其實坦白說,我不覺得《梅艷芳》特別出色,甚至於它跟本周上映的另一部傳記電影《史賓賽》比有不少明顯缺點,然而它卻遠比《史賓賽》更加動人。根本原因在於故事的主角,比起遠在英國的黛安娜王妃,近在香港的梅艷芳離你我不過相距一道台灣海峽,而又比起儘管走親民路線,可其皇室身分仍令人敬仰數分的黛安娜王妃,被譽為「香港的女兒」的樂壇傳奇巨星梅艷芳似乎跟我們更沒距離。不同於《史賓賽》導演帕布羅拉瑞恩的說故事法,初次執導傳記片的梁樂民以相當標準的形式來緩緩道出梅艷芳的一生,從她兒時和姊姊梅愛芳兩人在荔園演出講起,到她2003年12月終因病情惡化離世為止,導演梁樂民已盡力將梅艷芳豐富的人生閱歷放進了電影裡,包含她經歷風雨起伏的演藝事業、成為其人生遺憾的坎坷情史、和摯友張國榮相知相惜的真摯情誼等等,或許是梅艷芳的人生過於精彩難以取捨,以至於許多記憶裡的片段沒能被出現在《梅艷芳》有些可惜,但它仍舊確實的逐步喚醒了我們沉睡於心底、對於梅艷芳的感情,所以即使電影不是很完美,還是被堆疊至滿溢而出的情感給逼哭了。
「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不想只當一個藝人。」
生為八年級生的我,對梅艷芳的認識真的是在她離開之後,可能是電視台上播的電影《威龍闖天關》,或者是多年以後重新再映的《胭脂扣》,當然還有從很多歌唱節目中聽到她的經典。《蔓珠莎華》、《赤的誘惑》、《壞女孩》、《烈燄紅唇》、《親密愛人》、《放開你的頭腦》、《夕陽之歌》...,以及相信是知名度與傳唱度最高的《女人花》,電影中其實多有提到這些具有意義與代表每階段梅艷芳故事的經典,不過我自己最喜歡的一首歌是《下輩子別再做女人》電影裡沒放到,因為我想的是,她的每部電影、每首歌曲都確實是順應而生,為了某件事、某個人,又可能是當時心路歷程的體悟,例如《親密愛人》是與某任圈外人男友的情歌,而《夕陽之歌》則是改編自也許是她愛的最深卻也傷的最深的一段情、電影裡篇幅很多的近藤真彥的歌曲,然而看完《梅艷芳》我會想,《下輩子別再做女人》唱的是她整個人生、她對生為女人的想法,「下輩子別再做女人,我們這一生苦的很,別為了一個吻,你也肯去愛上某一個負心人」、「在愛情中打滾,誰是你最後的愛人」,算是某種呼應著她成為藝人之後的心情,她不想只當一個藝人,如果可以選擇她想就像普通女生那樣子談戀愛、結婚然後生子,但在電影裡我們都知道,梅艷芳沒得選擇,而且同樣都是再談感情,可往往用情至深、受傷最重的,都是生為女人的她。
可說不定的是,梅艷芳不是只想下輩子別再當女人,下輩子也不想再當梅艷芳了,「梅艷芳」給了她很多也讓她失去很多,美好快樂與遺憾傷心同存於她身,真要是可以她就像威爾斯王妃黛安娜不想當王妃,而是能和愛的人一起生活的黛安娜法蘭西斯史賓賽就行了。
「有些人,你是不忍心看他老去的,他們在最漂亮的時候離開,可能是最好的。」
整部電影最動人的部分,無疑是她與張國榮如家人般的情感,雖然由劉俊謙飾演的張國榮戲份並沒有由古天樂詮釋的劉培基多,然光就少少幾場戲就已足矣。張國榮出道比梅艷芳早幾年,不過無奈當時的社會對於張國榮的氣質與形象接受度不高,因此出道幾年始終不紅,直到他跟著恩師、也就是邀請梅艷芳參加歌唱比賽的音樂製作人黎小田轉投華星唱片,接連推出《風繼續吹》與《Leslie》專輯才終於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梅艷芳與張國榮的關係從華星唱片開始,在演藝事業剛起步的時候相互扶此著,互許她開演唱會他來當嘉賓、他辦演唱會她無酬獻唱的承諾,成為各霸一方的巨星仍不忘彼此,當關錦鵬拿著劇本找上梅艷芳來演《胭脂扣》時,她還以交換條件的方式去拜託當時和所屬電影公司嘉禾死對頭新藝城老闆黃百鳴答應放張國榮來演對手公司的電影,兩人情誼可見深厚,若說梅艷芳與張國榮兩人是演藝圈的模範好友應該沒人會否認。
應是礙於片長的關係,所以《梅艷芳》對於很多事情都是點到為止,即使談到了對梅艷芳而言相當重要的張國榮,電影也相當可惜的沒有著墨很多,若非兩人事蹟早就是眾所皆知,恐怕觀眾對於電影中兩人被呈現的很淺、很表面的這種革命情感恐怕無法理解。我自己覺得與其給予過多篇幅給美化過的近藤真彥,倒不如放更多時間在張國榮這條線上,畢竟就算電影重點最終是想帶到梅艷芳的遺憾,而且她的感情史確實很可以聊,但觀眾熟悉且有更多感情的,其實還是在張國榮身上,所以我寧願電影再多側重在梅艷芳與張國榮的情誼描寫,不然就是真的得仰賴觀眾本身對兩人的愛了。可是說歸說,隨著電影演到近尾聲,張國榮自殺的那天,數以千計的歌迷、影迷聚在文華東方酒店,淚送哥哥最後一程,看著梅艷芳一語不發的望著玻璃後裝著哥哥的棺材,然後終於忍不住潰堤的那幕,眼淚還是不爭氣的跟著掉了下來,而鏡頭帶到了獨自守著兩人秘密的劉培基身上,當梅艷芳罹患癌症時她請他向張國榮守住秘密,當張國榮患上憂鬱症走不出來時他請他向梅艷芳守住秘密,因為他們都不想讓彼此擔心,這裡實在太虐了。
「如果我走上舞台,就一定會唱到底。」
重病的梅愛芳在病床上對著梅艷芳說的一句「做人,要有頭有尾有交代」,亦可視為梅艷芳對待她的演藝事業的堅持,既然她選擇成為明星,那就怎樣都不會輕易放棄,既然她拿起麥克風走上舞台,就一定會唱到底。不論是曾經一度宣布告別歌壇,或者是受到掌摑事件影響和當時男友林國斌避走泰國,演藝事業終於經歷過些低潮的梅艷芳,始終沒有放棄舞台,這不僅是姊姊的叮嚀,亦是她對自己的誓言。當她確定與姊姊同樣罹患子宮頸癌時,她不顧眾人勸她多休息,她依然忙碌於工作,甚至更說出想要為了歌迷再開演唱會的願:「我既然能走上舞台,就一定能走下來。」說來如此堅定且霸氣,十足的梅艷芳氣場,《梅艷芳》將許多梅艷芳生前的片段穿插放進了電影中增加真實感,在最後這場演唱會上,飾演梅艷芳的王丹妮穿著婚紗、嫁給了舞台,而《夕陽之歌》旋律響起,畫面上是當年演唱會的片段,王丹妮與梅艷芳的身影重疊著,當她走上舞台最上方,緩緩轉過身來,左手拿著麥克風,右手朝向觀眾揮別,兩個字「拜拜!」彷彿真的看見了梅艷芳站在台上,那是《梅艷芳》最美的瞬間。
「我很快就會走,你會記住我嗎?」
《梅艷芳》絕對是贏在它的還原度與情感面,誠如我前面說到的,《梅艷芳》並不能算是一部拍的好的傳記電影,導演梁樂民很形式的拍攝手法,把電影的時間跨度拉大,是可以讓人看見主角的一生,可卻很難讓人感受深刻,什麼都想要帶到、事業、情感、親情、友情等等的結果就是都不精,此外另一個問題是既然選擇要每個點都提到,我認為就該照實呈現,例如不該美化近藤真彥,或是為彰顯梅艷芳的大姊個性所以讓張國榮看起來是從她身上受惠較多,事實上兩人的立場應是相反過來的,當然能夠理解導演梁樂民的取捨困難度,誰叫梅艷芳的故事有太多太多能夠拍的了,加上整體走向是想要頌揚梅艷芳,於是稍微改編了一下現實也屬合理,只是若是可以我會希望《梅艷芳》是一部影集,想呈現多少內容就放,假是要成一部電影,在取捨部分上導演梁樂民真的是要加油,可像《史賓賽》、《第一夫人的秘密》、《藏愛的畫像》、《畫世紀:透納先生》等傳記片,選擇取出主角人生中一個段落然後去詳加敘述就好,貪心沒有不好,但就是要考慮到自身能力與成品呈現起來會是怎樣的,而不是全去仰賴觀眾對梅艷芳的想念與愛來放寬標準。
《梅艷芳》撇除掉劇情部分的紊亂與剪接上的問題,我很喜歡電影的服裝造型、場景設計都很有味道,好似將整個七、八零年代的香港給重現,另外,替電影加分很多的,肯定就是飾演梅艷芳的新人王丹妮,事前看過幾張劇照就覺得有幾分神似,想不到電影正片更像,本來還在讚賞《史賓賽》裡克莉絲汀史都華很有黛安娜王妃的氣質,但王丹妮幾乎是在有限的條件下,成為了另一個梅艷芳,她的表演難免有些青澀,但是並不需要太過在意,重要的是她舉手投足確實很有梅艷芳的神采,不曉得《梅艷芳》會不會報明年的金馬獎,若是有應該會有不錯的成績,而對比王丹妮,飾演張國榮的劉俊謙就可惜了,看得出他已盡力但仍撐不起「張國榮」這個角色,突然又很慶幸出場不多,否則出場越多越可能會有缺點被發現。
當然《梅艷芳》還是有勝過其他傳記電影的地方,導演梁樂民在取捨之下讓電影略顯零碎,觀眾基本上得自行去將段落接上,可他的選擇還是有其好處,那就是感情部分的鋪陳與堆疊,前面也說了,《梅艷芳》已有觀眾對梅艷芳的感情基本盤,只是在電影從她兒時帶著認識到她離開,陪著她成長的這過程也自然放了感情在她身上,哪怕原來並不怎麼認識梅艷芳,也都有機會會在後來對她有了感情,然後進而被電影的後段給打動,這是拉長時間跨度的一個好處,且幸好導演梁樂民有把握住這好處所能帶給觀眾的優點。整體來說,《梅艷芳》是情感面大過於技術面,就看每個人的喜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