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厄夜追緝令》以聽覺製造視覺的懸疑典範


如同《家戰》層層揭開父母監護權的懸疑感、《人肉搜索》利用螢幕帶出整體氣氛的創新敘事方式,《厄夜追緝令》先以兩通嗑藥跟妓女搶劫的報案電話來與正題做對比,「眼見」都不一定為憑,那「眼不見」又該如何判別真相呢?

厄夜追緝令》是一部丹麥懸疑劇情電影,由古斯塔夫莫勒執導,雅各克德格恩主演,故事講述在報案中心值班的亞斯格警官,突然一通報案電話打破他這寂靜漫長的夜晚,話筒中傳來一位年輕女子疑似被綁架的求救聲,瞬間便讓內心充滿正義感的亞斯格繃緊神經,連忙聯絡各警察單位投入追捕與救援行動,不過經過深入追查,亞斯格也慢慢發現這起綁架案似乎不像他先前所想的那麼單純。

厄夜追緝令》作為本屆奧斯卡外語片的丹麥代表作品,雖說最終止步於九強,沒有正式進入頒獎典禮,台灣片名翻譯也使它相對容易被觀眾忽略,但它絕對是今年目前為止最讓我驚豔的電影。全片大約50萬美元的低製作預算,沒有任何視覺、動作場面,單靠劇本和導演在整體氣氛上營造,完美促成這部毫無冷場、兼具娛樂並引發觀眾省思的懸疑驚悚佳作。

如果單就文本來看,《厄夜追緝令》完全可以用一本小說清楚講完,但導演古斯塔夫莫勒選擇把它拍成長片,賦予這極具潛力的劇本一個全新面貌。很顯然編導和演員完全清楚自己想表達什麼,片中每通電話、每個動作都有其明確目的性,故事極為聚焦收斂,不到90分鐘的片長絲毫不浪費。



厄夜追緝令》光用報案中心裡的那副「耳機麥克風」就完全把觀眾拉進電影,讓我們徹底沉浸在故事之中,以「聲音」激發腦中對於畫面、動機的猜測與想像。導演透過大量角色面部表情特寫,呈現出亞斯格警官對案件的關心與其焦慮心情,讓觀眾很自然而然以他的視角出發,思考各種拯救人質辦法、追查這件綁架案的真相。儘管我們完全沒看到兇手,更沒有見過受害人跟她的孩子,依舊會發自內心擔心她們安危,對她們遭遇感到同情,是電影最巧妙的地方。

然而《厄夜追緝令》在亞斯格警官利用為數不多的線索,拼湊案情發展來龍去脈,一步步建構出這個令人心碎悲劇的同時,也經由幾通亞斯格跟同事的通話得知他隔天必須面對法庭審判,以此帶出看似正義感十足的亞斯格,其內在所隱藏的性格缺陷。

就如同人們常說的「眼見為憑」,無法以單一片段看清事物的全貌,容易被自己先入為主的觀念影響,進而失去理性的判斷能力。亞斯格跟觀眾因為對暴力事件的既有概念與自己本身的刻板印象,把這起案件視為一場自己相當有經驗的單純綁架案,卻都沒想過這背後隱藏的其他可能性,忽略了一些枝微末節的小線索。



或許《厄夜追緝令》全片場景只縮限在一間辦公室與狹小陰暗房間內,但電影片尾卻把格局放大到因為整個社會、整個體制而引發的一起悲劇,最後事件結束後帶有的無奈與無力,相信都能引發觀眾深深的共鳴。除此之外,最後更直接拉回接到這通電話的亞斯格警員本身,透過先前的種種判斷決策與最終結果,讓他重新反思自己過去行為的正當性。

究竟自己一直以來所堅持的正義,因為這些想法而做的種種事情,是否有盡了警察的本分?幫助這個社會走向正面?又或者只是自己的一廂情願?對我來說,那場貫穿全片不斷提及的審判,在亞斯格心中已經被這起案件影響而提前了一天,最終結果可想而知。《厄夜追緝令》英文翻譯為《罪人》不是沒有原因,整部電影可以說是一場「認罪」與「找到救贖」的過程,讓亞斯格不再逃避,懂得正視自己的過錯,並接受應得的處分。



總而言之,就如同《家戰》層層揭開父母監護權的懸疑感、《人肉搜索》利用螢幕帶出整體氣氛的創新敘事方式,《厄夜追緝令》先以兩通嗑藥跟妓女搶劫的報案電話來與正題做對比,並利用電話接通、斷線、模糊的求救聲,還有陰暗房間內的那盞紅燈堆疊觀眾情緒,極具風格化故事又再度刷新我對懸疑驚悚片的想像。「眼見」都不一定為憑,那「眼不見」又該如何判別真相呢?

相關文章


本期焦點-【v.699】 2019/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