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殺星期一》- 你是星期幾?
原先設定的七胞胎由男性改為生存更為不易的女性角色,故事概念充滿奇想與創意,有些值得探討的點,第一個議題是「手足學」、第二個議題是「群體與個人之間的關係」、第三個議題是:當身份變成一種「符號」,那我們究竟是誰?
(內文有小小劇透,請慎入)
近來最令人驚喜的科幻驚悚傑作!
未來世界裡,地球面臨著各種危機,最迫切的就是因為人口增多而產生的糧食危機,為了改善糧食危機,基因改造食品被大量種植、濫用,原以為快速、大量生長的基因食品可以解決糧食危機,沒想到卻衍生出更嚴重的問題:因著基因食品的基因重組,讓吃了基因食品的人類,有了生產多包胎的後遺症!因而人口過剩的問題再次衝擊了地球人類的生存空間與存活資糧。
因此,應運而生了一個新興機構,CBA,專門協助處理多包胎的孩子,他們研發了一種新穎的科技,讓多包胎的孩子進入「冷凍休眠狀態」,等到世界有辦法容納更多人時,再喚醒這些孩子,從而減少地球資源的負荷。
泰倫斯的女兒在生下七胞胎後,便死於難產,泰倫斯卻決心要把這七個女嬰獨立扶養長大!
因為正好七個孫女,所以泰倫斯便依照出生順序,分別命名為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並且開始訓練他們共同扮演好一個統一的對外身份:凱倫・賽特曼。
所以這七胞胎,從小就居住在一個小巧的房屋裡,幾乎足不出戶,然後按照相應的星期日子出門去扮演凱倫 ―― 就是星期一就由星期一出門去上班,星期二就由星期二出門去,以此類推(那大家應該最想扮演星期日)。
然後每晚回家後,再開一個家庭會議,簡報這一天發生的事情,好讓每個人都能繼續扮演「凱倫・賽特曼」。
同時,因為是扮演同一個角色,所以只要有一個人有身體上的殘疾,其他六個姊妹也必須有著同樣的身體標記,比如說一樣的傷疤、一樣的青春痘。所以很殘酷的是,她們七個就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的概念。
本來這一切都如此順利而嫻熟,她們就這樣「共存」了30年,直到一個星期一,晚上家庭聚會時間到了,但身為大姐的星期一卻失蹤了!而且她還是最有紀律與從不缺席的完美小姐,於是其他姊妹便開始了她們心驚膽跳的生活,一來,她們不知道是否應該繼續如常地出門去上班,因為不知外面是否有什麼危急潛伏著;二來,她們也要透過有限的線索去追查出星期一的下落!
於是,剩下的六姊妹的生活與生命從此改寫。
這個有趣的故事概念從2001年即開始發想、創作,直到2015年《女巫獵人》導演湯姆維爾科拉的加入,重新融入了新的元素,並將原先設定的七胞胎由男性改為生存更為不易的女性角色,才正式啟動了整部電影的拍攝計畫。
一如前述,這是近來最令我驚喜的電影了,故事概念充滿奇想與創意,觀影過程高潮迭起,雖然結局並不太難猜到,但中間轉折跟橋段,都還是常在意料之外,情理之內!堪稱非常精巧與奇幻的佳作。
當然,大概因為沒有原著小說的精雕細琢,所以故事還是看得出來有些無法完全符合邏輯的地方,而且也看得出來,預算是有限的,沒有辦法完全大展拳腳,可是這些都不足以影響她成為一部佳作!因為這個概念已經勝過一切了。
對任何女星來說,這應該都是夢寐以求的角色,一人可以分飾個性截然不同的七個姊妹!而且拍攝過程,可想而知,是困難重重的,自己要對著自己演戲,如果是七個人同在的場景,還要分七次拍攝!每次還要進入不同的角色情緒、語言中,可想而知,製作過程是何其的有趣與精算呀!應該拍完後,這個製作team就幾乎無所不能了。(這當然是誇飾法。)
裡頭當然有些值得探討的點,但是因為是娛樂片,我也不想討論什麼大道理,減低觀眾的觀影慾望,只簡單討論三個議題。(如果不想看長篇大論的,可以停在這裡喔,就去欣賞電影就對了。)。
第一個議題是「手足學」(我不知道是否有這門學科或是否這樣翻譯),主旨是在討論一個家庭裡,若有一個以上的小孩,那這些小孩在家中的排行順序將會影響他們長大後的性格,甚至可能是一生的命運!比如,老大的共同特徵是,通常比較容易成為領導者、創業者,自我約束也較高,因為從小就被要求要有責任感,作弟妹的榜樣,甚至分擔父母的辛勞,所以也最容易成功;而排行在中間的小孩,則相對是比較穩定的,一家大公司裡,最難流動的基礎人事結構,泰半由這些排行中間的小孩來擔任,他們被教育的比較沒有「自我個性」,比較容易犧牲、奉獻(因為通常老大說了算,老么通常最受寵等等因素);老么,則通常行動力作低落,但卻適合從事創意型態的工作,因為他們通常較能隨心所欲地選擇自己的喜好,適性發展,而將興趣延伸成為事業。
雖然本次《獵殺星期一》片中是七胞胎,跟上述的「手足學」有點不盡雷同,但我想主創者多少還是有參考上述理論,在創造七個不同角色的個性,只是好像沒有篇幅深挖下去,稍嫌可惜。
第二個議題是「群體與個人之間的關係」:身為B型水瓶座的我,其實很難想像能夠成為上述故事的主角,因為我天生就在追求唯一性,我甚至無法忍受另一個雙胞胎,更遑論要跟其他六個人共享一個身份,我想水瓶座的七胞胎大概是無法遵循爺爺的教誨,乖乖遵守生活規章的!(所以我猜這七個小孩不是處女座,就是魔羯座的,才能夠忍受身為群體的一員,並且過著單調與重複的生活。)
所以這個設定,基本上否定了追求自我的任何可能,因為在她們的世界,只有一個完整的「大我」,跟七個碎裂而殘缺的「小我」,完全剝奪了一完整的人的主權!就某方面而言,如果創作成小說,這個母題將可以更宏觀、雄偉地展開,因為那個未來世界本來就具有「反烏托邦」題材的特質,然後加上七個必須放棄自我的主角,這根本是一個未來版的「共產主義」預言!―― 人性真的有辦法放棄自我,屈從於體制,共生共存嘛?
同樣的,礙於篇幅與電影敘事的有限開展,讓這個本應該更具有史詩格局的題材,只能在這個相對狹小的空間伸展,卻無法完全展開,也是我個人覺得非常可惜的地方,不過,就商業片而言,這樣的簡潔有力對觀眾是福,因為如果真要涉及這個母題的話,影片節奏勢必更為舒緩,就沒有緊迫盯人的壓迫感了。也會讓觀影壓力倍增。
第三個議題是:當身份變成一種「符號」,那我們究竟是誰?凱倫・賽特曼明顯是一個由七個人共同創造出來的虛構人物,她不被允許有自身的情感屬向,甚至要隱藏自身情慾,如果生命變成這樣一種符號化的狀態,怎麼可能完整呢?但不要懷疑,符號化正是現代都會人最習慣在網路上自我形塑的生活標籤呀!我們有選擇性地打卡、拍下出遊紀錄、曝光朋友活動、公佈閱讀書籍、聽得音樂……,所有這一切,不都是在將「我」這個人定義/碎裂成一張一張的符號、標籤,再從中以後現代的拼貼方式拼湊出來的「網紅」?「文青」?「學者」?「宅男」?「時尚名媛」?「都會雅痞」……嘛?我們不是早已如此習慣在網路世界把自己扁平化、商品化、符號化、分割化了嘛?
但是在這些層層疊疊的符碼當中,哪個才是能夠最完整呼吸、自由存活的自我呢?
相關文章
- 《獵殺星期一》別讓他們被帶走…… (2017/09/22)
- 姊妹心連心-獵殺星期一 (2017/09/11)
- 《獵殺星期一》當不同個性的人被迫成為生命共同體… (2017/09/07)
- 《獵殺星期一》科幻動作迷會愛死的4大看點 (2017/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