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青梅竹馬》,時代在變,經典不變。


《青梅竹馬》透過男主角阿隆以及女主角阿貞兩個人對未來、對現況、對彼此的期待、處事價值觀的差異與磨合,去反映著當時代社會的現況。《青梅竹馬》當然無法代表整個台灣歷史,但某種意義上看來,它確實完整地將一個年代的台灣保留住了。

關於楊德昌導演我認識的不多,當年他過世時我還小,對於電影也還接觸不深,不曉得他的離世帶給電影界多大的影響,從未看過他電影的我,只透過上網查找的資料,或者報章雜誌的介紹,知道楊德昌導演是80年代台灣新電影浪潮的主浪之一,與其他多位導演,如侯孝賢、柯一正、王童等,在此時期先後推出不少以台灣當時社會風氣為題材的電影,與當時的民眾緊密貼合著,過於寫實的風格在當時極度保守的台灣是股巨浪,甚至有不少部電影被禁演,可無論他們激起多大震盪、多麼具有爭議性,他們的作品替台灣電影注入新血、發展出更多新可能的功勞不可抹滅,從被視為新浪潮開始的《光陰的故事》開始,有多少部作品影響著後代的我們,即便放到現在,都還是那麼樣的充滿警示意味。

近年台灣有不少作品進行了數位修復,重返大螢幕與觀眾見面,我在想,這些作品之所以能這樣被重視、在台灣電影界地位無法撼動,正是因為它們的不可取代性。若說新浪潮時期的作品充滿自然寫實風格,那麼近代的台灣電影可說較偏向於娛樂性質,多數是以討好觀眾為主要目標,沒辦法說哪種取向比較好,畢竟每個人考量的點不同,是重口碑還是重票房?最大的不同我想就在這裡。新浪潮時期的作品最重要的一點便是「貼近社會大眾」,為了真正達到和民眾零距離,於是不打明星牌,而是選用星味較淡的演員,甚至是素人演出。例如在這部《青梅竹馬》裡,女主角是在樂壇舉足輕重,在影壇卻是宛如新人的蔡琴,男主角更選擇演戲經驗幾近為零的侯孝賢導演擔綱,其餘演員名氣也沒那麼響亮,當然時間來到現在自然不一樣。選擇這些人演出,好處便是「自然」二字,沒有太多戲劇雕磨演技難免生硬、生澀,可相對沒那麼匠氣、看起來也比較「像現實中的我們」,那樣的充滿真實感。


青梅竹馬》透過男主角阿隆以及女主角阿貞兩個人對未來、對現況、對彼此的期待、處事價值觀的差異與磨合,去反映著當時代社會的現況,阿隆所代表的,是故步自封不願前進,只顧著懷念並沉浸在過去所擁有的輝煌美好時期的舊時代的人;阿貞則是一腳踏向前,成為中興產業的一員之一,清楚明白要適應時代變遷才是生存的唯一法則,勇於挑戰新事物的新時代的人。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相愛著,卻無法跨越之間那條名為隔閡的線,在不願前進與不想後退間來回拉扯,久而久了,阿隆與阿貞漸漸疏遠了,過去總在談的結婚移民去美國的願景一點一滴的崩解,當他們在愛情裡載浮載沉時,同時也在這瞬息萬變的時代裡進退兩難。

阿隆沉迷在過去裡迷失未來,阿貞不想錯失愛情於是緊拉不放,卻沒想到讓自己前進的腳步漸趨緩,到了中後段連她也開始迷惘了,她苦心追求的到底是什麼?她想與阿隆並肩前行的想法是明顯的,但無奈從對方身上感受不到,阿隆甚至對她隱瞞著對舊愛阿娟的思念,當故事走到最後,阿貞在傷心過後再度站穩腳步,與前上司梅小姐重新接上線;阿隆則在頹靡放縱後,在這浪潮裡失速然後命殞。


青梅竹馬》從簡單的愛情故事,向外延伸了不少值得探討的議題,對家庭、對事業以及最重要的,對這社會變遷的包容與適應,如同電影的新浪潮,這個社會乃至世界自然也有它的新一波浪潮來襲,楊德昌導演可說是輕鬆的將80年代的台灣景況納入電影中,《青梅竹馬》當然無法代表整個台灣歷史,但某種意義上看來,它確實完整地將一個年代的台灣保留住了。對現在的我們而言是受用的,但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也許太過前衛,或者說是「赤裸、真實到無法被全然接受」。於是1985年《青梅竹馬》上映時,短短4天便因票房不佳被迫下檔,國外與國內的反應相當兩極,因是旁觀者與當局者的角度問題,國際認可楊德昌,國內卻無法接受,這是一個極為有趣的現象,間接說明了在當時,像阿隆這樣的人應當是比如阿貞那般的人還要多上許多的。

時過境遷,楊德昌導演過世了10年,《青梅竹馬》上映距今32年,現在看來仍是那樣與我們密切相關,網路的迅速竄起推使著我們迎向另一個新時代,不就像當年中興產業的出現一樣嗎?我們都是阿隆與阿貞,在變遷裡遊走,或反對或接受,或被淘汰或者成功適應,每天每天都在不同地方上演著,1985年我還沒出生,2017年的現在我卻看著《青梅竹馬》裡的現象在思考,這是許多電影無法做到的。既然真愛經的起考驗,那麼經典自然也可以,《青梅竹馬》便是其中之一。

作者:老子(OldMan) 【老子不負責任電影文】

本期焦點-【v.614】 2017/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