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外出踏青的下場—澳洲篇


在《懸岩上的野餐》,大自然化作一張難以甩脫的符咒……,飄落凡間,更是不長眼的炸彈,人們不論偽善或良善,無一倖免。


人們對澳洲的第一印象,多是壯麗的自然景觀,和豐沛的天然資源……,對這般浮泛的觀感,澳洲導演們,選擇以取於自然、卻令人發毛的氛圍,一幕幕逼近、吞噬觀眾……。



大家現在所熟悉的澳洲大導彼得威爾,其創作所擅處裡的議題,不外兩種文化立場的摩擦與衝突,如《證人》、《春風化雨》,或近年《怒海爭鋒:極地征伐》所呈現的,人類受大自然挑釁下,被逼現出的種種暴虐心理。


說到彼得威爾的發跡,正是1975年的《懸岩上的野餐》,這部片,就將人類群聚關係與大自然做了一次弔詭的碰撞,故事從二十世紀初一所女校的野餐活動開始,本是風光明媚、歡笑洋溢的校外郊遊,因為數名女學生離奇失蹤於一塊大石之中,而牽動一連串隱藏於小鎮不知名處的悚慄危機。


有趣的是,事件從郊遊引燃,主戲卻環繞於缺席事發現場的女校長與孤兒莎拉身上,藉此延伸著墨舊式教育對弱勢學童的歧視,也涵蓋種種禮教制約下,無所不在的階級夢魘……,小鎮人際網脈的不堪一擊,未嘗不是肇因於人性的猥瑣、偽善。


編導透過一個謎樣的意外,傳遞出冷冽而不說破的訊息,田園、艷陽的和諧景觀,對比出眾人物逐步自毀的宿命悲劇,最後,一群女學生集體感染魔性,對獲救的女孩嘶叫怒吼,最是讓人渾身發寒。


大自然化作一張難以甩脫的符咒……,飄落凡間,更是不長眼的炸彈,人們不論偽善或良善,無一倖免。



雖說《懸岩上的野餐》掛有大導的閃亮招牌,但隨後1978年柯林艾格爾斯頓執導的《漫長的週末》也不遑多讓,它披掛驚悚外衣,緊扣大自然議題,對人性幽暗處的刻劃,是犀利又深沉。


電影描述一對同床異夢的夫妻,一日駕車出遊,力圖挽回失溫的婚姻。劇情從丈夫不慎撞死一隻小鹿,步上悲劇的開端……,慢慢,自然萬物彷彿聯手起來對夫妻倆展開報復,精神狀態逐漸分崩離析的兩人,無可避免,最終各自落入血腥、淒慘的下場。



「大自然替人類掘墓」或許不能一語蔽之為電影的主訊息,因為這就小看本片對開發類型的努力了,尤其當希區考克的《鳥》已專美於前,《漫長的週末》能進一步模糊「驚悚/恐怖」類型的分際,不必動用獅子、老虎、吃人樹,就能拍出動、植物的可畏,堪稱一絕。


片中男女主角精彩的對手戲,自始至終讓這部主軸簡單的影片維持著高度張力,尤其男主角約翰哈格瑞夫全力以赴的自毀演出,實在比2008年重拍版吉姆卡維佐的兇殺案演法來得高明許多,片尾約翰受困森林的孤立、絕望,彷彿蟲蟻爬滿全身,那窒息難耐的氛圍,讓觀眾很難輕鬆。


看完《懸岩上的野餐》和《漫長的週末》,應該也沒人敢去澳洲製造髒亂了。

作者:保溫冰

本期焦點-【v.300】 201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