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一風情的精選名單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邀請了超過九十個國家,除了幾部確定已由片商與影展引進的代表片,也有許多表現亮眼不容錯過的好片,你不可不知。
曾在2006年以《竊聽風暴》提名最佳外語片的德國,今年則是推出了《巴德美因霍夫》(The Baader Meinhof Complex)應戰,雖然還沒有片商引進的消息,但近年橫掃影展的德國,實力仍不容小看。《巴德美因霍夫》由Uli Edel執導,改編自Stefan Aust的史實文學,反映了七十年代聯邦德國的左翼組織Red Army Faction的興衰歷史。片名中的Baader與Meinhof便是其中兩個主要的創立成員,雖然主題內容爭議性極大,《巴德美因霍夫》仍獲得相當的好評。
瑞典的《永恆瞬間》(Maria Larsson's Everlasting Moment)講述了瑞典首位女攝影師的故事,由其夫揚多洛維(Jan Troell)執導,1971年曾以《大移民》(The Emigrants)獲奧斯卡最佳導演和最佳編劇的提名,同樣是相當強勁的敵手之一。加拿大《生活必需品》(The Necessities of Life)的主角也不陌生,曾主演過《冰原快跑人》,藉著五十年代一名得了患結核的愛斯基摩人,展現出愛斯基摩與白人之間的文化衝突,是部充滿省思的良心電影。
克羅埃西亞則選了講述道德與人性議題的《沒人要的孩子》(No One's Sonn),故事講述主角是個戰爭退伍傷殘老兵,當他的前政治犯父親競選議員時,一名神秘的家族友人現身,並道出了驚人的黑暗秘密。芬蘭《黑蝴蝶之家》(The Home of the Dark Butterflies)改編自Leena Lander出版的同名小說,講述一名問題少年被送到一個島上進行改造的故事。
西班牙近年表現出色,《盲目的向日葵》(The Blind Sunflowers)由Jose Luis Cuerda執導,是台灣觀眾比較不熟悉的導演,故事圍繞在內戰結束後的四十年代,為了保護自己共和黨丈夫,主人翁將丈夫藏在家裡,對外謊稱是寡婦,獨自照料兩個孩子。
墨西哥《撕裂我的人生》(Arrancame la vida)改編自Angeles Mastretta的同名小說,講述一個女人近五十年的人生,也反映了墨西哥的近代史,破650萬美元的成本堪稱近年之最,上映後票房看俏,有可能超越2002年提名金球獎最佳外語的《你他媽的也是》。《狗吃狗》(Dog Eat Dog)則是衝著第一部參加日舞影展哥倫比亞影片的實力,送選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講述了西部城市卡力(Cali)兩個地下毒販的故事,是導演Carlos Moreno的長片處女作。
冰島的《白夜婚禮》(White Night Wedding)由Baltasar Kormakur執導,講述婚禮的一位文學教授面對顯赫家族的未婚妻,與各種分歧而對婚姻產生猶疑。《撕裂我的人生》的成本驚人,《其餘的人請安靜》(The Rest Is Silence)的400萬美元,同樣堪稱羅馬尼亞史上最貴電影之一,由Nae Caranfil執導,講述了一個導演試圖拍攝史詩大片,卻遇上和種麻煩和困擾,包括資金短缺與創意抄襲等。代表匈牙利出賽的《伊薩克的旅行》(Iska's Journey)則是一部紀錄片形式的電影,關注了東歐的貧窮階層與人口賣問題,也是各影展的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