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時代兵荒馬亂期:比規格、比氣勢
有了傳統35厘米影片規格、IMAX 3D版規格、數位版,外加數位3D版,片商除了死命鑽研技術,意圖為自己的聲望加分,另一方面多到昏頭的規格,除了畫面吅質向上升級,似乎也在考驗充滿實驗性格影迷的死忠程度(看誰版本看的多,能看出差別),究竟這些版本有何不同,就讓本篇文章為你解答~
歷經《超人再起》與《哈利波特:鳳凰會的密令》IMAX 3D版的衝擊後,接下來,讓戲院和觀眾都手忙腳亂的影片來了,就是影史上最多規格的一部片:《貝武夫:北海的詛咒》。它擁有傳統35厘米影片規格、IMAX 3D版規格、數位版,外加數位3D版,讓觀眾選擇上非常頭大,另一方面也讓部份死忠影音發燒友的觀眾走遍各大不同規格的戲院看不同版本有何差異。順道一提,這片導演就是《北極特快車》導演勞勃辛密克斯,他這幾年似乎非常中意鑽研3D效果。
筆者自己其實比較喜愛數位3D版,銀幕效果格外清楚,數位3D效果不是由傳統色差的假性立體感來欺騙觀眾大腦,而是用速度感製造立體感。數位3D版的畫面,每秒鐘高達144格的畫面,傳統2D影片的則是24格,對照之下,數位3D畫面多了6倍,精細度不言而喻。
再來看佩戴上的眼鏡,一邊為橫向水平影像,另一邊縱向垂直影像,大腦同時接受兩種影像,由於過於快速,會導致大腦判斷出假性立體感。
再者,數位3D是透過硬碟播放,將視訊分散到兩台機器上,一台處理水平影像,另一台處理垂直影像,放映時,兩台機器會聚焦在同一銀幕上,觀眾眼鏡戴上後即刻接受兩邊鏡片的影像訊息,這就是數位3D的成像概念。
此外,數位3D的眼鏡輕上許多,不會戴久了造成鼻頭有壓迫感,也比較不會頭暈。顏色甚至比傳統35厘米亮上許多,更大幅超越IMAX的暗沉色澤。而且數位3D的螢幕以氧化銀特殊處理,讓投影光線的反射效果更佳,而非傳統散射原理,這也是為何觀眾在看數位3D版本影片時,會覺得銳利度及亮度都大幅提升的原因。
筆者曾在欣欣影城看《未來小子》的數位3D版,效果濃豔,亮度驚人,而且因為3D數位版的字幕都會偏小,於是這個版本索性做中文配音版,讓觀眾無需為了閱讀字幕造成眼睛不斷「來回奔波」,多累積不必要的疲憊感。
另一個和IMAX版本相較之下的大優勢,就是數位3D由硬碟播放,不因播放次數增加後產生底片刮傷(IMAX底片可能播放20多次後就會有損傷底片的機率)。國內目前數位3D的影城有欣欣影城及喜滿客影城,兩者數位3D成像效果相同,只是機器品牌不同,欣欣是引進韓國機器,喜滿客則是延用美國的領導品牌REA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