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漫畫的魅力
說到美式漫畫改編的電影,大家心中可能就會冒出一個名詞:超級英雄。如果我們對超級英雄的定義,是那些能力遠超過凡人的英雄,其實「美式漫畫」和「超級英雄」並不能劃上等號。一方面是因為像布魯斯威利這種終極警探,皮厚耐打程度已經遠超過凡人而可以列為超級英雄了,另一方面,也是本文的一個重點,就是美式漫畫中的英雄,很可能也只是個凡人。
美式漫畫改編電影依漫畫本身的來源主要分為兩大派系:Marvel 和 DC,但就像不能只從國民黨和民進黨,就把所有的立委人格特質分為兩大類來討論一樣,今天就撇開英雄們的「戶藉」不談,純粹由英雄本身的角度來聊聊美漫改編電影的魅力。
早期的超級英雄電影,目標市場是小孩子,蝙蝠俠、超人、美國隊長等等這些人物很早就以影集形式出現在螢幕上,因為成本低,特效水準低,對象年齡層低,看到最後只怕興致也很低。
超級英雄真的在大螢幕上抬頭挺胸,理察唐納1978年的《超人》功不可沒,克里斯多夫李維和他那一撮掛在額頭上的髮束,搭上藍色緊身衣和外穿的紅內褲,竟然風靡全球。超人以優異的通勤能力著稱,哪兒需要他都可以馬上報到,加上陽光無比的象徵,帶個世界的,是一種正義不敗的絕對光明。
「等到超人不起時,整個就是笨重到飛不動的《機器戰警》誕生(1987),荷槍實彈,在打擊犯罪上有比較寫實一點的走向(不過很誇張的反派還是少不了)。在法蘭克墨菲這個「再生人」(就像再生紙一樣,只是不以環保為訴求)身上,出現了「人性」(並不是說有床戲的那種人性…),讓這系列的動作片更討人喜愛。(註:機器戰警順序比較不同,法蘭克米勒的漫畫系列是在電影之後推出的)」
1989年提姆波頓的《蝙蝠俠》,對超級英雄這個行業最大的衝擊,就是這位超級英雄是帶著黑暗面登場的。就算把蝙蝠俠的黑色橡膠服扒掉,換上藍色緊身衣加紅內褲,他還是不陽光(說這造型很兩光倒是真的…),因為這黑暗是發自內心,童年的悲劇可能會造成一個人叛逆、不群,偶爾,也會造成一個人把自己打扮成蝙蝠…。
後來陸陸續續有《魅影魔星》、《轟天奇兵》、《火箭人》等漫畫電影來前仆後繼,也用屍體舖出了一條路,舖到了漫畫電影改頭換面的21世紀。《刀鋒戰士》(嚴格來說這系列是跨兩個世紀的)用衛斯理史奈普的身手,打造出了不但不走光明路線,還是武打真功夫的新動作漫畫電影,讓更多的動作迷也有了進入這領域的一扇門。
《X戰警》和《蜘蛛人》則是近年來最大的成功。前者雖然是人物和超能力的佛跳牆(大雜匯),卻也從觀眾很能認同的角度去看變種人,而讓精采的動作多了更多的深度洞察。後者則把目光集中到單一角色上,完全從人類的視角去看當凡人被賦予了超能力之後,所要面對的責任和壓力,山姆雷米的功力讓這系列賣座賣到你不看都不行,特效、動作、感動、愛情…包山包海包羅萬象包準好看。
除此之外,這幾年的漫畫電影旺到許多新的系列也開始登場,《綠巨人浩克》、《夜魔俠》、《驚奇四超人》、《地獄男孩》、《超人高校》、《惡靈戰警》、《忍者龜》等等,形形色色(真的什麼形什麼色都有)。
不見得一定要用大明星,漫畫電影也有機會出人頭地,視覺特效是一個關鍵,但不是絕對的致勝武器,《萬惡城市》在視覺上做了革命,帶給觀眾完全漫畫的感受,雖然劇中角色都是凡到不能再凡的人(本來是活生生,後來就被殺得血淋淋,最後就死翹翹了),整部電影完全走風格路線,這非要洛德里奎茲這樣的導演才辦得到。然而其他的漫畫電影,特效各有長處,但真正深植人心的,還是少不了好故事和深度內心戲。
其實並非所有的漫畫電影都走這種英雄路線,《小人物狂想曲》漫畫本身就是很寫實的題材,不說可能完全不會知道它是改編自漫畫的,這樣的電影,好歸好,但對於想要看熱鬧的外行來說,門檻是高了點,且這門檻還會拌倒人讓人摔破頭的。
漫畫改編電影,對本來就是漫畫迷的人而言,能看到這些現實看不到的東西被拍出來,總是有一種難以形容的興奮,連漫畫都沒看過的人,至少也能享受一部夠猛夠炫夠帥氣的電影,再怎麼樣也是爽,也難怪在有足夠資金的情況下,新的漫畫電影不斷推出,說是觀眾的味口被養大了也罷,但「漫畫=過癮、要看大螢幕」這條公式已經可以說成了經驗法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