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風華再現─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幸福只在瞬間,其他的是等待。


時間能換來的除了風霜,更多時候,是偉大的成就與一言難盡的堅持,對於盡藏天下珍品的阿姆斯特丹博物館來說,再次鋒芒再起的時間真的等了太久,當初誰也沒料到這一候,就是十年。

時間能換來的除了風霜,更多時候,是偉大的成就與一言難盡的堅持,對於盡藏天下珍品的阿姆斯特丹博物館來說,再次鋒芒再起的時間真的等了太久,當初誰也沒料到這一候,就是十年。



風華再現─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The New Rijksmuseum)這支紀錄片拍了十年,從博物館老舊而需整建開始,原以為就是個三五年的紀錄工作,沒想到一拍竟多出一倍的時間,漫長的十年歲月裡,人事更迭不斷,唯一沒有改變的是那些靜靜佇立於博物館倉庫裡的珍稀。

面對這個龐大的整建工程,館方人員猶如汲汲營營的工蟻,每天都得為各種突如其來的變故趕緊找出藥方,真正沒有慌亂過的,是長達百多年歷史的博物館建築。

為此,我深深敬佩,還有深深陶醉。



紀錄片剛開始有些低沉,十五分鐘後,之前埋的人物線及前因後果忽然連在一塊兒,使人愈看愈有興致,用心觀看這段蛻變經過的人相信能體會我說的感觸,那是藝術價值的累積,更是人文薈萃的典藏,雖然還是得面對現代與現實的需求考驗。



整部紀錄片,以我這個外人來看,最突兀的莫過於自行車道的爭辯,爭了十年,最後還是回到讓路給民眾的原點,兩任博物館長的堅持終究抵不過大眾的交通需求。因為我不是荷蘭人、因為我不了解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車文化,看著這延續十年的爭論我有些忍俊不禁,卻又察覺時代在變的不得不然,即便是曾經傾國傾城的藝術珍品,碰到講求社會權益的民主,依然得要敗下陣來。

溫派柏斯館長反應出面對民主浪潮衝擊時,靜止不動的建築能怎麼回應的無奈,專業嗎?博物館方的規劃當然是專業需求的考量,但民眾權益的爭取又不專業了嗎?只能說,讓人民作主的的拿捏實在考驗當事者的智慧。




不過,能從博物館底下騎自行車穿過,如此特殊風景怎麼說也都是旅人想去造訪的景點,要是少了這樣的歷史和習慣,就世界各地旅人眼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的魅力會否少一些?



博物館向來充滿神祕氣息,誰也不曉得這座館場最終能納入多少寶物,就像羞澀的花朵,默默地、換季地展出不為人知的祕密,最難得的是《風華再現─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竟用如此直接的方式將博物館整修的細節用細緻的紀錄呈現在大家眼前,看完這部紀錄片,別說是跟著博物館走過整修的十年歷程,更輕易瀏覽了館藏文物的風采。

就像鎮館之寶--林布蘭的「夜巡」,光是靜靜盯著它,就能感受無法言喻的滿足。前提是要能那般靜靜與它相望。



前任館長迪利伍深有所感,藝術再現風華之前的等待,都是漫長難熬的枯燥,他輕輕哼著珂內芙的歌曲「Das Gluck kennt nur Minuten」,用盡心思與現實周旋,最終期盼的不過就是博物館重新開幕的那一瞬間。

我忽然被打到了似的,頓悟開來。



不只是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等待整修完成的那天有此感受,一般你我的生活處處也是這樣,當目標浮現眼前,接著我們用盡心力去編織夢想,也許結果得要漫漫長夜醞釀,也可能得耗費鉅額資金與偌大氣力,這些過程都是等待,盼到最後,就是為了目標實現的那一刻,或許那只是一天、一個上午、一個小時,甚至只有十分鐘的榮耀,但為了那個「想要」而付出的種種,才是生命之所以堅持的意義所在。



館藏主任塔科迪比特斯的堅持更教我看見藝術人獨有的喜好和克制,拍賣會上競標史庫霍芬的作品「扇型百葉窗」的過程,那種與呼吸拉鋸的寫實有血淋淋又不得不妥協的遺憾。


藝術品真有價值嗎?我想,只要有人走過博物館內的畫作與雕塑旁,回身多看幾眼、繼而停下腳步享受無法取代的瞬間,變有價值了,而那也就是優雅的定義。

作者:幕後黑手 【黑手黨】

本期焦點-【v.490】 201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