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美好缺憾》小說電影比一比
電影版幾乎忠實於原著,如果你看完電影真的非常喜歡這個故事,那麼回頭看小說可以幫助你更深層了解女主角海瑟的智慧與細膩,以及更加感受到男主角奧古斯都是有多迷人!
*小說與電影的對照比較*
1電影版幾乎忠實於原著(先看電影再看小說,感動不打折、深度循序進)
2電影版是小說的去蕪存菁版(是針對劇情起伏來說,但書的死亡哲學較完整)
3故事裡提到一本「沒有結局的小說」,電影沒有特別描述
(《莊嚴的痛苦》是《生命中的美好缺憾》的書中書,書中主角是一個癌症女孩)
4電影簡化掉女主角的朋友和父母的互動戲碼,全力經營小兩口的愛情故事
5電影版女主角比較美、男主角則是小說描述的比較帥
「Okay?」
「Okay.」
這是《生命中的美好缺憾》裡兩位男女主角裡的問候語,
是他們的早安,午安,還有晚安。
以及當他們百味雜陳、不知道該說些什麼的時候,
就只能用這樣簡短的對話,互相安慰、相濡以沫。
因為得知《生命中的美好缺憾》電影版在美國和德國都賣得太好了,所以我忍不住就先跑去讀完小說。現在電影看完了,就趁機跟大家分享一下小說與電影之間的差異部分喔。但必須先講的是:電影版幾乎忠實於原著,如果你看完電影真的非常喜歡這個故事,那麼回頭看小說可以幫助你更深層了解女主角海瑟的智慧與細膩,以及更加感受到男主角奧古斯都是有多迷人!但如果你是先看小說的朋友,那麼你可能會失去不少在電影院汗大家一起哭、一起笑的觀影樂趣,即便如此那個結局仍是如此的完美。
基本上,電影的拍攝與剪接、敘事方式,都維持著與小說一樣的良好品質,作者約翰葛林對待這部電影就像是九把刀對待《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一樣認真,可是九把刀有掛名導演還是有差,想必可以介入地更加深入(人家好萊塢才不准作家這樣搞吧?願意給你進片場和劇組討論電影,作者就要偷笑了);電影部分省略掉了盲人朋友以薩和兩個主角一起玩電玩的部分、還有大作家萬豪頓像是鬼魂一樣的跳針出現、只修改留下最後的關鍵戲,對我來說都是鬆了一口氣,此舉讓電影的行進更為流暢。
但可惜影片沒有花多一些篇幅去描述故事中很重要的那一本小說,『莊嚴的痛苦』。《生命中的美好缺憾》提到女主角海瑟反覆閱讀『莊嚴的痛苦』這本小說,書名聽起來很痛苦,她還看那麼多次,害媽媽以為女兒得了憂鬱症!但那是因為海瑟對這本書的感受很深刻:海瑟在看了很多關於描述癌症病童的書之後,她認為就屬『莊嚴的痛苦』最為誠實,『莊嚴的痛苦』不會偽善地鼓勵病人一輩子都要正面並開朗而充滿希望,這讓她深感認同。尤其這本小說又以癌症病童「安娜」為主角,用第一人稱日記體私密地與讀者分享感觸,這尤其讓海瑟對號入座。但『莊嚴的痛苦』整本書並沒有結局,連一個句號都沒有!海瑟可以了解小說這個嘎然而止應該是因為安娜病逝或者病重到無法寫日記的緣故,但卻仍然非常想知道安娜媽媽後來怎麼了?她的寵物又怎麼了?… 這反映著海瑟亟欲透過這本書的結局去想像自己死後的家人狀況會是如何?但事實是:如同安娜一樣,海瑟自己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死後的情況。
基本上電影大量地簡略掉小說裡女主角海瑟在談戀愛以外的所有描述,這無可厚非,畢竟為了成就一場動人的愛情電影,旁支末節提及太多只會把觀眾扯進現實面、無法入戲。海瑟有一個愛哭的爸爸、隨時伺候在旁的媽媽,還有一個偶爾會聯絡的女性中學好友,和他們互動只會不斷地提醒海瑟自己是個將死癌症病患,這也是為何她企圖關閉心房、嘗試和世界保持冷淡關係的緣故:這樣一旦她死了,世界或許不會太過為她傷感(這就是她的定時炸彈理論)。然而男主角奧古斯都的出現卻打破了她所有的預設想法,他幾乎是死纏爛打地追求著海瑟(其實海瑟對他也一見鍾情只是很矜不願釋放感情而已),並且告訴她整個故事的經典名句:「人無法決定是否會受到傷害,但是可以決定由誰來傷害你」這種明知有愛就有痛並願意承受的帥氣浪漫感動了海瑟甚至你我。
最後我必須說的是,看完小說之後來端視電影中的男女主角,感覺是:
電影版女主角比較美、男主角則是小說描述的比較帥!
男主角是在《分歧者》飾演女主角哥哥的 Ansel Elgort,兩人從兄妹變成戀人,演起來並不尷尬,但是小說把男主角奧古斯都描述得太帥太完美了,然而 Ansel Elgort對我而言並非100分。(私心想的是:可惜啊,如果男主角是找《暮光之城》愛德華等級的羅伯派汀森,那本片在台灣應該就直接大賣了!!!)
作者:雀雀
【雀雀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