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革命青春》屬於那個年代的淡淡哀愁


《革命青春》沒有高潮迭起的熱血,而是用一連串反高潮戲碼摧毀了本應充滿激情的學運與革命行動,而電影中雖然對人物姓名多有改編,但透過真實事件的穿插敘述,或許也能讓觀眾用旁觀者的觀看的同時,卻也感受到屬於那個年代的淡淡哀愁。

1960年代是紛亂動盪的年代,中南美洲及非洲的獨立運動興起,而美國揮兵越南、金恩博士反對種族歧視而發起的「我有一個夢」演講,中國則有毛澤東文化大革命;在這樣大環境成長的年輕人們,有的選擇投身其中,發起一波波社會運動,企圖改變社會;有的則選擇逃避,用音樂和毒品來麻痺自己,無所事事。

山下敦弘導演以川本三郎的散文集《我愛過的那個時代》為原著改編而成的電影《革命青春》,便是描述在那個混亂的時代下,滿懷理想的年輕人如何想藉由行動,企圖實現理想的故事。然而,在看完這部作品後,不覺得他是個充滿年輕人青春活力與熱血的電影,反而透過呈現片中面臨價值觀衝擊的狀態下,內心的糾結與失落狀態,是一部看完後會滿懷惆悵的電影。

(以下有劇情提要,請小心閱讀:)

故事主角澤田是滿懷理想的菜鳥新聞記者,因在日本60年代末期,以東大安田講堂事件為首,日本的學生運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中,澤田藉由接觸這些事件,希望自己能夠報導這些自由奔放的思想,才不枉自己身為記者的使命,然而在出版社中,上司總覺得澤田所寫出的報導沒什麼吸引力,投入了太多個人情感在其中,無法表達出社會的真實面;澤田看著隔壁報導學生運動的期刊,希望自己也能夠如此熱血的投身其中,為身處弱勢的學生族群發聲。

另一方面,在時代的影響下,大學生片桐以梅山為假名,號召同好進行思想集會運動,想藉此壯大聲勢,產生改革社會的能量;在一次採訪中,澤田和梅山碰了面,聽著梅山闡述著自己的理想和計畫,澤田雖然心存懷疑,但面對志向遠大,充滿想法的梅山,澤田心想,或許可以藉由報導他的行動,對社會產生某些影響,於是兩個年輕人便以各自的方式,企圖想要改變社會…

電影看到前段,雖然能感受到年輕人想改革社會的熱血與決心,但總有種「他們的行為像是隔靴搔癢」的感覺;這些年輕氣盛的青年們,希望能改變社會,但面對幾乎毫無改變的現況,自我的理想只得隨之膨脹得越來越大,甚至到了無法收拾的地步,電影中有許多片段,都幾度戳破梅山的革命夢,觀眾這才發現他自己甚至無法釐清到底要的是什麼,只得在情勢逼人的情況下硬著頭皮繼續做下去。

而澤田似乎也真的相信,梅山的計畫真能帶領日本走向更好的方向去,儘管看在觀眾眼裡,一場場熱血的鬥爭與抗議的計畫,都像是小孩子扮家家酒般的鬧劇,然而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澤田只得繼續選擇相信,深怕自己所相信的事物崩解時,連人生該往哪個方向前進都不知道了,這樣的劇情發展,有時令觀眾發笑,卻也令人感到悲哀。

確實,正因為青春,才有勇氣正面衝撞體制,縱使是以暴制暴的「革命」,都可說是掀起思想浪潮的重要行動,但是隨著劇情的發展,當觀眾看到梅山往後所作的行動都以「革命」為理由無限上綱,想藉此將自己的行為正當化時,更突顯了他卑劣到無藥可救的個性,使得最後發生了無可挽回的失控局面。我想這並非一開始參與運動的學生想要的,縱使梅山將其作為選項之一,但真的發生時卻只見他第一個抽手想逃,令人看了直搖頭。

革命青春》沒有高潮迭起的熱血,而是用一連串反高潮戲碼摧毀了本應充滿激情的學運與革命行動,而電影中雖然對人物姓名多有改編,但透過真實事件的穿插敘述,或許也能讓觀眾用旁觀者的觀看的同時,卻也感受到屬於那個年代的淡淡哀愁。

整起事件在幾個字卡交代相關人物的發展後告一段落,但是落幕後的人生才正要開始,澤田的青春理想像是被嘲笑般不得已結束;我很喜歡電影的鋪陳,讓片尾的戲碼安排,儘管相當平靜卻使情感溢滿胸口,無語的傷悲讓人忍不住感傷落淚,主角的情感在眾人喧鬧中,沒人能理解也無法被理解,最後理想並非與現實妥協,而是隨著時代的演變,事過境遷後逐漸煙消雲散。

作者:Ruke 【下雨的城市】

本期焦點-【v.323】 201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