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虛實難辨的魑魅魍魎《紐約浮世繪》


(本文內含部份劇情,請謹慎觀看)

紐約浮世繪》並非一部討好觀眾、往主流及商業靠攏的電影。劇場出身的鬼才編劇查理考夫曼,這回初執導演筒,依舊揚棄好萊塢傳統編劇模式,並延續其《蘭花賊》、《王牌冤家》等片的意識流手法,再現其艱澀難懂、超凡脫俗的夢遊隱喻。首次執導便入選今年坎城影展競賽單元,雖然煞羽而歸,但他天才般的編導頭腦,依舊引起電影圈廣泛好評。深厚的劇情底蘊,或許對觀眾充滿解讀的挑戰性;觀影途中的突兀斷裂,巧合到不行的情節設置甚至感到荒誕至極,但如此自虐般的觀影享受,一如被海洋中的暗流沖走,永遠都不知將被放逐何處;又好似閱讀一本晦澀小說,雖然讓您充滿絕望之感,但只要您理出作品脈絡,便將深陷其中津津有味,直至影片觀畢都還餘韻無窮。


考夫曼之前幾部編劇作品都相當出色,這回他自己做了導演,少掉之前幫他作品執導導演對劇情的節制掌控,本片反而大展身手,玩得更加大膽。或許表現手法前衛過頭,但對我來說依舊滿意,並在片中看到幾個值得拿來探究的觀點,與各位一同分享…。


一、提喻法,紐約:

本片原文片名叫作《Synecdoche, New York》,「Synecdoche」為「提喻法」之意,有點類似「借代法」:以大量聯想作為根基,從不同事物之間的相同或類似性作為樞紐,透過想像、靈感迸發之後,再借助其他事物找出創意出口。「以小見大」的提喻方式,最顯而易見便是男主角凱登(菲力普西蒙霍夫曼飾演),他想在曼哈頓一座老舊倉庫,搭建一個紐約的縮影模型,並召集大批演員在此共同搬演一齣貼近他真實人生的劇碼。


這就是典型的「戲中戲」,讓倉庫中的小紐約,上演凱登他在真實紐約的人生,之後他甚至把自己給交出來,讓別人詮釋他的人生。猶有甚者,導演更大膽在最後玩出「戲中戲中戲」,讓真實生活和虛擬戲劇交雜在一塊兒,層層疊疊模糊掉虛實疆界。失控的局面,令觀眾分不清到底看到的是現實?還是戲劇?又或是說,「紐約」本身也成為被虛構、被提喻的主體?以此達到導演他文本及母題契合的最終目的。


二、象徵與隱喻:

延續第一點,除了顯而易見的紐約提喻之外,全片處處存在荒誕象徵及隱喻,不僅反映在台詞(血液的水管隱喻)、人物(精神科醫師及清潔工),更反映在物件之中。其中最令我大感荒謬及興趣的,莫過於海柔(莎曼珊莫頓飾演)她那棟「火燒厝」。簡直荒謬至極!現實生活中絕對不會有這樣一棟房子,但無疑也替全片增添「超現實」感受,堪稱導演的神來之筆。海柔住在這棟火燒厝當中,一住就是好幾年,但她卻視而不見,絲毫沒有察覺房子所存在的「危機感」。就我的解讀來說,導演一方面藉此表述人物命運的不確定性(您永遠都不知道危機將在何時來臨),另方面也直指生活的荒謬性。


三、孤獨與死亡:

考夫曼的作品總是有點悲觀,有點絕望。藉由他的作品,觀眾於是看到疾病、死亡、孤獨、親情與愛情等嚴肅課題。本片更放大「孤獨」及「死亡」這兩點,不僅講述生命歷程,更講述人們如何在孤獨的陰影下生活,再逐步走向死亡。「死亡」的意向從頭貫徹到尾,劇情一開始,便是凱登在看報紙的訃文版,就連執導的舞台劇,都是美國劇作家亞瑟米勒(Arthur Miller, 1915-2005)的《推銷員之死》。劇情亦緊扣男主角家人及朋友們的死亡,就連全片最後一句台詞都是「死亡」。導演曾於受訪時表示,他原本想要刻畫一部恐怖片。如果真如導演所說,本片雖然不走視覺驚悚,但就劇情內涵及表現精神來說,本片也足以是部令人頭皮發麻,講述死亡的「恐怖片」。


四、菲力普西蒙霍夫曼的好演技:

關於這點,則是我私心的錦上添花。演技派的菲力普西蒙霍夫曼,精湛演技已經無庸置疑,經過《柯波帝:冷血告白》的同志作家角色,這回他更大膽嘗試從中年演到老年,不但看到他對挑選劇本的獨到品味,也讓人再度看到他詮釋複雜角色的表演功力。光是這點,又應該頒給他一座男主角獎項。


紐約浮世繪》以詭譎異色的筆調,帶領觀者省思生命,是一部體裁非常特殊的電影,也是一部值得重複細看的電影。初次嘗試您可能無法體會其箇中意念,再度觀賞說不定將從中獲得新的啟發,絕對是文藝青年及影展觀眾的山珍海味。

本期焦點-【v.231】 2009/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