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菲利普葛拉斯12樂章》頑童的堅持


「音樂宛若倘游於地底的幽靜長河, 你不知它源自何方,又終將往何處去 ,只悄靜靜地傾聽,你會發現,樂音早已存在…」-菲利普葛拉斯

菲利普葛拉斯12樂章》片名取材自菲利普葛拉斯的70年代簡約主義音樂《Music in Twelve Parts》,以十二個段落透視現代音樂巨擘菲利普葛拉斯的創作觀、工作、家庭生活、朋友、身心平衡的追求、他的過去和現在,由《鋼琴師》奧斯卡金獎名導史考特希克於2005年著手記錄,長達18個月貼身拍攝,超過120小時的畫面,持續七個月的後製,呈現菲利普葛拉斯的生活切面和價值觀。導演史考特以被拍攝者菲利普葛拉斯主述,如同超寫實主義畫家查克羅斯「馬賽克肖像畫」以局部單位拼貼全貌。史考特希克說:「我是以非常個人主觀的方式偷窺這位享譽全球的藝術家。這並非一部必恭必敬的輝煌生涯回顧錄,因為電影並非關於真實,而是在乎情感。」《菲利普葛拉斯12樂章》的真情至性讓人感動。


天才總是能遊刃有餘於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領悟力強,對自已所信奉的價值十分固執。音樂專才的同事說,菲利普葛拉斯並非簡約主義音樂(Minimalism)的第一把交椅,同期還有更受到矚目的極簡主義音樂家。我一點兒也不意外,從《菲利普葛拉斯12樂章》裡的紀錄片段,觀眾得知,未受到樂壇、大眾肯定前的菲利普葛拉斯在七零年代的紐約蘇活區度過好長一段辛苦的日子:他為了養活樂團,平日要兼差;計程車司機、水電工,是他曾經打過的零工。為了興趣和理想,他必須忍受觀眾不認同他的音樂時,脫口的咆嘯。有時一場演出,只有六個觀眾欣賞,即便如此,菲利普葛拉斯從未改變初衷,繼續堅持譜寫腦海浮現的音樂,與人分享。他前衛的樂風受到古典樂壇的諷刺和排擠,他索性在公園、畫廊…等非正式的場合演出。那段日子雖苦,但也呼應了七零年代紐約蘇活區的豐沛創造力。直至《沙灘上的愛因斯坦》意外大獲好評,葛拉斯的音樂漸被肯定。菲利普葛拉斯跨足電影配樂、歌劇、古典與流行,什麼都想玩。大學時代初聽電影《三島由紀夫傳》的配樂,簡單音符的反覆堆疊直入雲霄,有種極悲壯、蕭瑟的感受,因而認識了他---菲利普葛拉斯。


影片中,菲利普葛拉斯的太太,了解音樂之於丈夫的意義,這樣說:「音樂是他與人溝通的方式,音樂是他的語言,他喜歡與人分享。」菲利普葛拉斯的第三任妻子,十分尊重他的音樂創作,然而,丈夫對於音樂全然的投入,也累積了某種程度的抱怨。透過鏡頭,我們看到一個音樂人的妻子擒著淚水,向鏡頭訴說,彼此心中的遠景並不相同,流露心中的難受。菲利普葛拉斯對於音樂的投入可見一般。葛拉斯朋友說,菲利普的音樂很簡單,這些音符不斷地向上攀升,直入天際,很契合我初聽《三島由紀夫傳》電影配樂時的感受。往後菲利普葛拉斯參與電影配樂的頻率越來越高,他的音樂彷彿有著某種識別系統,一聽就知道是「菲利普葛拉斯」的。影片中菲利普葛拉斯描述寫作對於他某位朋友的意義,他說,寫作之於朋友而言,既是一種逃避也是寄託,是他平衡自己的方式。如果他不寫,就會被世界的混亂所吞噬,所以是逃避好,還是被混亂的世界吞噬好?我想,人或多或少能理解這樣的心情。


菲利普葛拉斯12樂章》除了透過本人的主述外,也透過他的好友、至親、合作過的人,諸如精神導師格勒克仁波切、國際名導馬丁史科西斯、伍迪艾倫、超寫實主義畫家克羅斯、兄姊、兒子、第一、三任妻子對於菲利普葛拉斯的敘述,帶領觀眾一窺這位頑皮又真性情的音樂家的生活面。對於觀眾而言,觀看一部紀錄片通常不是那麼容易的事,然,看《菲利普葛拉斯12樂章》卻一點都不難,而且時有感動。菲利普葛拉斯19歲考取茱莉亞音樂學院,隨後受教於法國音樂教母布隆格、印度西塔琴名師拉維香卡(諾拉瓊斯之父)的啟發,一男一女,一東一西,一個是愛的教育,一個是罵的教育,兩者的優點,皆融合在菲利普葛拉斯對於音樂的精準要求上。當菲利普葛拉斯陳述兩位老師對他的影響時,觀眾看見造就一個成功的(有自信的)、能把「創作音樂當飯吃」的音樂家所必要的手段:嚴格和愛。菲利普葛拉斯對他們十分推崇,甚至當他提起布隆格時,眼神中透露一絲恐懼。

看完《菲利普葛拉斯12樂章》後,除了重新燃起對理想的堅持和追求外,也想立刻到唱片行尋找菲利普葛拉斯《機械生活》的配樂。《菲利普葛拉斯12樂章》就一部紀錄片而言,既不沈悶,又充滿感情。可以看見一個老頑童幾十年來對音樂的堅持。為了音樂,似乎犧牲很多,但卻得到更多。

本期焦點-【v.198】 2008/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