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坎城:夜深忽夢少年事


看見今年坎城影展的海報時,我不禁歎了口氣:「坎城真愛費里尼!」



第67屆坎城影展海報的主視覺是馬斯楚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在經典電影《八又二分之一》(8 1/2)中玩世不恭的造型,這部電影正是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顛峰時期的代表作品,1963年在坎城亮相,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夢境與意識在現實人生中自由來去的無羈活力,撼動國際。



坎城當年其實與《8 1/2》緣份甚淺,費里尼只肯做特別映演,沒有參加比賽,隨後反而是在莫斯科影展上摘下首獎,又在奧斯卡獎上得到最佳服裝設計和外語片獎。



1963年坎城最佳影片是另一位義大利導演維斯康堤Luchino Visconti的《浩氣蓋山河》(Il Gattopardo),香港導演李翰祥執導的《武則天》則是另外一部競賽片,可惜知者甚少,討論亦少,隨著李翰祥與邵逸夫的先後辭世,這段影史往事恐怕就此塵封了。



我不確知坎城當局選擇了作今年視覺焦點,是否要來彌補半世紀前的「有眼無珠」?反而是設計師Herve Chigioni與Gilles Frappier在記者會上的解說相當有趣:「他(馬斯楚安尼)透過黑框眼鏡看著我們的神采,似乎在預告著一個全球電影的幸福盛世。」馬斯楚安尼與法國美女凱莎琳.丹尼芙(Catherine Deneuve)所生的女兒Chiara Mastroianni的形容亦極貼切:「(這張海報)既美麗又摩登,有些甜蜜的反諷,又有點疏離感,千真萬確的馬斯楚安尼!」





馬斯楚安尼1996年過世後,已經鮮有人提及了,坎城影展擅長懷舊,懂得請出昔日巨星,在經典作品的召喚下,網羅天下群英,去年海報以保羅.紐曼(Paul Newman)夫婦做焦點,美麗女神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和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也都曾經以天后之姿,重新在海報亮相,召喚影迷,睥睨天下。



不過,坎城當局對費里尼本人倒是情有獨鐘的。



証據之一,1982年第35屆影展就選用了費里尼的彩繪手稿做為海報,那是大船進港的圖像,大輪船意象在費里尼的作品中不時不可見,從《阿瑪訶德》(Amarcord)到號《揚帆》(E la nave va)皆有,坎城又是濱海小鎮,燈火輝煌的大船帶來一船菁英映照城市與影展,確有氣魄。



証據之二,1993年10月31日大師辭世,五個月後,他的妻子Giulietta Masina 也離開人間,1994年的坎城海報就「即時」選用了費里尼在1954年替Giulietta Masina 在《大路》(La Strada)中所畫下的身影手稿做視覺,一位看海的女人,一位相信愛情,終被愛情戲耍的女人,個頭是那麼嬌小,信念卻是那麼堅強,在碧海藍天中堅持走自己的路,看著海報你就會想起作曲家Nino Rota根據女主角Gelsomina 的拼音唸法打造出來的主題樂章,你更會想起Giulietta Masina 那張清純稚氣,卻又充滿希望的臉蛋,而這一切都源自於費里尼的創作心靈。





這張海報是我最鍾愛的坎城海報。



我不會忘記1994年的5月22日那天晚上。經過十天的競賽(影展從5月12日展開),一時俊彥都已亮相,就等著第二天的頒獎典禮了(後來是《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拿下金棕櫚獎,宣告著Quentin Tarantino時代的來到,張藝謀的《活著》和Nikita Mikhalkov的《烈日灼身》(Utomlyonnye solntsem)並列評審團大獎,葛優亦以《活著》獲得最佳男主角)。



那天晚上,坎城起風,一片兵荒馬亂,因為影展已近尾聲,電影交易或行銷都已告一段落,各個攤位都開始收拾打包了,我正巧經過一個攤位,看見牆上只剩下大幅的Giulietta Masina 身影海報,眼看大家都在拆卸裝置,也就順手取了下來,折疊入懷,成為我個人的坎城回憶了。



當時,我心頭浮想起的是法國導演楚浮在《日以作夜》(Day for Night)中那位最愛到戲院櫥窗外括搜劇照的男孩。當時,我並不知道自己就此會與坎城一別廿年。



1994年告別之後,直到2014年,我都不曾再造訪坎城了,因為工作異動,我不再是那位日以繼夜,忙著看電影,也忙著採訪發稿的電影記者了,雖然,電影依舊是生活重心,寫作亦然,但是蔚藍海岸的海浪聲與海風鹹味,卻也能在夢中回味了。

作者:藍祖蔚 【藍色電影夢】

本期焦點-【v.444】 2014/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