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音樂劇迷不愛《歌劇魅影》電影版?


歌劇魅影》的原創其實是本小說,一九一一年卡斯頓勒胡所著,但讓世人認識《歌劇魅影》的大功臣卻是安德烈韋伯所改編的音樂劇。過去許許多多版本的《歌劇魅影》電影都是直接由小說改編而來,直到二○○四年,韋伯決定把他已經揚名天下的音樂劇直接搬上大螢幕,由小說改編的音樂劇再來改編成電影,也因此受到比過去所有《安德魯洛伊韋伯之歌劇魅影》電影更多的矚目。

事實上,早在一九九○年韋伯本人就有過這樣的念頭,看過《粗野少年族》後,他就決定讓喬舒馬克來掌此大舵,當時排出的卡司是音樂劇迷最愛的麥可克勞佛和莎拉布萊曼,只是後來因為韋伯和布萊曼的離婚事件而沒拍成。


十多年後,韋伯和舒馬克終於實現了這個夢想,韋伯自己還投資了六百多萬美金,並為此多做了十五分鐘的音樂。


一部音樂劇改成電影,觀眾會期待什麼?電影特效、攝影機視角、畫面剪接等電影獨有的特色一定會帶來不同的感覺。電影的前五分鐘,把這些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如果從頭到尾都能有這樣的水準,肯定是部曠世巨作。
片頭,大吊燈緩緩升起,開始回溯過去的故事,畫面從黑白變為彩色,舒馬克刻意玩了這個手法,讓黑白像徵歌劇院後來的沒落,回到彩色彷彿重回往日的繁華,再加上耳熟能詳的音樂,震撼力十足。


舒馬克「介紹」一個新場景的方式也彰顯出了電影和音樂劇的不同,比如說要介紹巴黎歌劇院或是魅影的藏身處,攝影機就不只是拍攝出這個地方,而是上下穿縮,用有點類似《星際大戰》中X戰機在死星壕溝穿梭的方式前進(當然沒星片那麼激烈),這是音樂劇無法辦到的。很可惜這些手法用得太片段,有好幾回還在享受這種身歷其境的滋味時,忽然攝影機固定下來,演員就這麼開始演起戲來,實在來得堂突且不順暢。


安德魯洛伊韋伯之歌劇魅影》電影版受到最多的批評是在演員們的唱起來和原音樂劇的卡司有太大的落差,畢竟演員是演員,對音樂敏感度高或要求高的劇迷免不了要失望。撇開歌喉不談,演員的演技倒不差,最搶眼的是裝出一口義大利腔飾演卡洛塔的女配角蜜妮卓佛,為戲增添不少樂趣。演出魅影的傑瑞巴特勒就算半邊臉爛掉也還是太帥了點,少了魅影該有的恐怖威脅感,但魅影的愛恨情仇都被他演得刻骨銘心,最後獨自孤單地面對音樂盒的橋段,想必能賺走不少觀眾的淚水。派屈克威爾森演出勞爾,缺少了點架勢,但化裝演出老年時期的勞爾就看得出他的演技。


劇情沒交代得很清楚,對故事不熟的人可能會有些環節看不懂;舒馬克把他剩下的精力全花在場景及服裝上,是真的很華麗,不過和同是華麗級的《紅磨坊》或《芝加哥》這些成功的音樂劇電影相比,他的手法還是太「電影」了一點,和一般電影的差別只是角色把部份的對白唱出來罷了。


整體而言《安德魯洛伊韋伯之歌劇魅影》並不差,不過適合的對象並非死忠音樂劇迷,而是不常碰音樂劇但對《歌劇魅影》感興趣的族群、喜歡《歌劇魅影》的音樂且對於由誰來唱並不在意(或是聽不出好壞的差異)的人、以及不特別排斥音樂劇的電影迷,總而言之電影是比較偏大眾化的。《歌劇魅影》最大的貢獻或許是讓一些非音樂劇迷也能一賭經典音樂劇的風采,雖然看到的不是純種的音樂劇,但受到感召的人自然會投入更多的心力到真的的音樂劇上,這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作者:firewalker

本期焦點-【v.046】 2005/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