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新聞 ﹥News Content

《在霧中》叫好叫座 嚴格分鏡精準刻劃人性


國際知名的烏克蘭紀錄片導演瑟蓋洛茲尼察最新作品《在霧中》,嚴格而精確刻劃人性的電影風格震攝人心!這部兼具藝術,同時又精采好看的電影將於2013/1/18在台上映。

將於1月18日上映的《在霧中》,早在去年第8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中放映過,這次正式上映,獲得不少影評人與觀眾支持,特別是試片後,觀影嘉賓均表示《在霧中》的藝術水準極高,同時又具備了好看的要素,是一部雖然討論沈重人性問題,卻也能引人入勝的電影,這都歸功於《在霧中》導演瑟蓋洛茲尼察嚴格而精確的電影風格。

瑟蓋洛茲尼察一直是國際上富有知名度的烏克蘭紀錄片導演,自1996年的《今天我們一起蓋房子》開始,他以平均一年一部作品的速度創作,包括後來的《人生如秋》、《車站》、《安居》、《肖像》、《風景》、《工廠》、《封鎖》、《合作社》、《北方的光》、《回顧》,都是瑟蓋洛茲尼察揚名國際的紀錄片作品,他擅長以一組又一組橫移的鏡頭來捕捉寒冷俄羅斯的風景,看似一成不變,但其實透過一連串令人焦慮的不平整切面,導演讓他的紀錄片呈現混亂失序,卻又深刻動人的風格,

2010年瑟蓋洛茲尼察完成了《你是我的喜悅》,這是他第一部劇情長片,被坎城影展選入正式競賽影片,同時因為非常獨特的個人風格引來國際影壇上關注。而第二部劇情長片《在霧中》同樣延續了瑟蓋洛茲尼察的攝影手法,保留原有紀錄片風格中,大量風景、雪地的取景;並延伸沈重、寧靜的感覺。與其他劇情片導演較為自由的攝影發方式不同,瑟蓋洛茲尼察拍片前設計了非常詳盡的分鏡圖,因為長年拍攝紀錄片的訓練,瑟蓋洛茲尼察堅持電影是「要用一個非常嚴謹的視覺觀點來講故事」,他與他的工作團隊在機器上保留百分之九十九在前製前便規劃好的東西,可見他的電影是完全照著計畫來拍的。

瑟蓋洛茲尼察說,拍片前他會指導演員彩排,並同時請助理用小型DV拍下,「所以,當進入正式拍攝時,我們唯一要做的事就是上軌道。」因為所有一切早就想清楚、規劃確認、早就完成了。瑟蓋洛茲尼察只用兩個角度來思考電影拍攝:一、為甚麼要呈現這個東西、這個畫面?二、這樣能為觀眾講述甚麼故事?瑟蓋洛茲尼察認為,與其定位自己是個電影導演,他反而比較喜歡自稱觀察家,對他而言,「距離」是最重要的,藉由攝影機的距離來構成影片,能讓觀眾在觀影過程自己下定義、下結論,而導演本身則以低調的方式在電影中穿梭移動,故意提供一些微小的線索給觀眾,這就是瑟蓋洛茲尼察的電影中流露出來隱晦卻又深刻的原因。

目前瑟蓋洛茲尼察的團隊將專業演員人數控制在36位上下,而非專業演員則維持在12人左右,因為每個人的素質條件不同,瑟蓋洛茲尼察很清楚自己的豐富經驗,能與這些演員在合作過程中激盪出不同的火花,與紀錄片不同,他自己在改拍劇情片時,必須拋除很多很深的東西;而拍攝劇情片的複雜過程,讓他擁有更高的控制權力,這點在《在霧中》確實能看到瑟蓋洛茲尼察的苦心與專注,台灣觀眾若是錯過去年國際紀錄片雙年展,今年則不應該錯過《在霧中》這部兼具藝術,同時又精采好看的電影。

(本新聞由前景娛樂有限公司提供)

本日焦點-2013/01/10